《俗世奇人》读后感

时间:2025-08-24 13:01:33
《俗世奇人》读后感(15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俗世奇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俗世奇人》读后感1

今天,我仿佛走进了天津卫码头,看着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里描写了天津卫码头的各种人物,如:泥人张、刷子李、燕子李三、好嘴杨巴……他们各人都有一手绝活。正如书中所说:“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说到绝活,我最佩服的就是泥人张了。他在天庆馆里饮酒时,遭海张五取笑。读到这儿,我认为泥人张一定会忍气吞声。在天津卫码头,最有钱的就是海张五,令官儿也怵三分。要是泥人张一反抗,搞不好,自己把自己招牌砸了,怎么办呢?可泥人张的做法,真令我拍案叫绝!他先捏了个海张五,却遭海张五嘲笑,说他手艺“贱卖都没人要”,可谁知小摊上卖起了海张五的泥人,还写着“贱卖海张五”!最后,还是海张五买走了泥人张所有的“贱卖都没人要的”手艺,最终还是没斗过艺高胆大的泥人张。

还有一个人,他令我记忆十分深刻。他就是飞贼燕子李三。他武功极高,能飞檐走壁,每偷一家都会画一只燕子做标记。不过这飞贼在人们嘴里并不坏。反正他不偷穷人的。他虽偷富,但他济贫,他给穷人送过银子,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没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作天津卫。”是的,他们都是天津卫码头作者儿时的记忆,也是天津卫码头的“俗世奇人”。他们并不是一出生就是个奇人,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坚持,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

《俗世奇人》读后感2

疫情期间,我宅在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看了好几本书,有《壮壮老师与大脸猫》,有《俗世奇人》,有《中国民间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故事引人入胜,语言幽默风趣,看完一遍还想再看。简直可以用爱不释手、百看不厌来形容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

其中,《刷子李》这篇让我拍手叫绝。当看到“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再加上他那立下的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我两眼发光,啧啧叫绝,心中对技艺高超的刷子李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规距立得多么苛刻呀!但是刷子李就是那么有本事,一个屋顶四面墙刷得白白整整,而穿的黑衣服上就是没有一丁点儿白点儿!我跟他的徒弟曹小三一样纳闷,一样疑团多多。要是能与刷子李面对面交谈,一见面,我肯定不等他先开口,而是抢先问:“您这本事哪来的呀?”

《俗世奇人》这书名起得也真是名副其实,个个身怀绝技,实实在在的大奇人,大怪人!瞧,这位华大夫,华牙医,他只认牙不认人。因为他把精力全部放在了研究牙齿上,根本没有去关注病人的脸。因此,在他那看牙齿的人他认识得不多,甚至有的根本不记得有来过。不是他的记性差,只是他根本没有分心去看病人的脸。多么专注呀!再说把心思全放在研究牙齿上,技术能不高超吗?费猜!哈哈!

看完这本书,我惊叹之余,也深受启迪:《俗世奇人》这书中的个个奇才,并不是一出生就是个奇人,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地探究,严格要求自己,才身怀绝技,才会创造一个个奇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功夫也不会负有心人!停下笔,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刻苦耐劳,精益求精,力争也创造奇迹!

《俗世奇人》读后感3

《俗世奇人》一书以清末民初的天津卫为背景,讲述了三十六个身怀绝技并且独具风骨的传奇人物。张大力丢下石锁大笑离去,北地豪气跃然纸上;苏七块挥起袖子接筋续骨,规矩不改中隐藏的是妙手仁心;刷子李、风筝魏、泥人张凭借精湛的手艺博得满堂彩;好嘴杨巴叩头佯罪,巧妙化解不识芝麻粒的李中堂的尴尬……想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雅”始于“俗”。俗世生活是一种别样的美,它蕴藏着原生态的力量与智慧。当今人们追求“雅”,但却显得拘谨刻意。津门传说中的小人物则不同,无论是活出殡的刘道元,卖家产的蔡二少爷,还是干鸡鸣狗盗之事的小达子,看似上不了台面,却都因豁达、质朴的性格与浸透在生活中的智慧而鲜活灵动起来。“这些人空前绝后,却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他们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嬉笑怒骂间都是天津卫最本真的场景。就是这些俗人,谱写了时代的大雅之章。

雅和俗作为两个互相定义的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世奇人》中都是俗人、俗事,但时光将它们升华为真正的高雅。这些俗人、俗事都蕴含着俗世感情中的憧憬、渴望、温存、爱意,以及所有美好而真诚的东西,这些也正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温暖的部分,无论悲喜,均是俗世温暖的沉淀。

民国小影,旧时一瞥。书籍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具,单篇看来颇似一个个意味深长的小品,整体来看又共同构成了清末民初的天津市井生活图景,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全书如下酒小菜,初尝便是惊艳,吃罢,更显回味悠长。

《俗世奇人》读后感4

近些天,我们班开展了读书漂流会,作为一个爱看书的小书虫。我是内心欣喜若狂,一心里仿佛有只小鹿在乱跳!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欢喜不已,早有耳闻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是大作家冯骥才写的。其中一篇就被我们的语文书录入。现在我能看这本书了,我真的好高兴呀!

轻轻翻开书页,哇!印刷排版的真的好像古书,给人一种年代的神秘感。我细细的品味着书中的内容,才发现里面的故事和人物是这样的引人入胜:苏大夫的医术高明,做人有底线;刷子李做事讲究,认真仔细;贺道台只会拍拍马屁,最后下场自然不好;张金璧力大如牛,让人惊叹不已。我越看越入迷,直至如痴如醉。

让我最无法忘怀的还属“青云楼主”了,他是一个能写能画的才子,行家却说——他手糙了点。他却自己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认为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他人的问题。一天一个洋人来看他的字画,赞赏不已,“青云楼主”幸福的.快要飘起来,挥手写了你们“宁静致远”四打字,于是狂妄的对人说:“都看吧!瞪圆你们的狗眼看看吧!你们不认我人家老美认我!”可是到最后,他收到了一张图片:老美站在字体前照了相字却挂倒了,全朝下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刚开始是大笑接下来就陷入沉思,难道那时努力刻苦钻研学习就是为了名扬立万吗?人就要这么消极吗?难道身为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崇洋吗?难道我们祖国的人祖国的山祖国的水都要被自家儿女唾弃吗?不只是这个青云楼主,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都是这样,包括我们自己也犯这样的毛病。这是病,得治!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读了这本书《俗世奇人》我不仅见识到了奇人的超凡本领,也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受益匪浅。

《俗世奇人》读后感5

《俗世奇人》主要讲了一些人在天 ……此处隐藏4118个字……是我十分专注,而且在家里不断练习的结果,哪有什么天分。

我真觉得《俗世奇人》是本好书,不管是从人物描写还是道理或其它方面来看,都能给我们享受一场精神盛宴,让人连连拍手叫好。

《俗世奇人》读后感12

俗世奇人中,我爱最喜欢的任务就是张大力了。

张大力,正如其名字所说,他的力气特别大,一天,他在路上发现有一个大石锁,写着“举起者赏两白银元”张大力举了起来,写字的人见到后赶忙将他请入院子,张大力问他要钱时他却表示还有一行字“维张大力举起不算”张大力看了,明白是人家敬佩自己,便扬长而去了。

因为张大力力气又大而且还很宽容,也明白别人对他的好意、敬佩。而现在,很少有像张大力这样宽容,能理解别人好意的。

一天,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个老奶奶上来了,身体看起来不错,有一个人要下车,不料刚站起来,老奶奶就说:“呦,年轻人瞧不起我是不是,我才不需要你给我让……”“不是,我下……”“呦,年轻人,还插嘴,我告诉你……”这时,司机说话了“请您迅速坐下好么,马上就要开车了,而且,您还没付钱……”“呦,没付钱咋滴,我又不会不给你,过会,正忙着呢!”……司机正开着车,湖人,有个行人,司机赶忙急刹车,争吵着的老奶奶靠到了杆子上,她生气的说:“你干嘛急刹车!给我说了没!”“……”司机无语,不料老奶奶却来了劲:“你居然不理我……”……正当我们全车人都快忍无可忍时,他感到了气氛不太对,变假装到站下车,我来了一句:“您怕是还没给钱吧!”

他骂了一句:“小屁孩少多管闲事。”便走了过去,她投纸币时,一不小心投了五元,她叫嚣着要取出来,司机和我们幸灾乐祸的看着他,告诉她,进去就取不出来了,她捶打着司机的门,不料全车人拍案而起将她“请”了出来,他还骂骂咧咧的。

我们要学习长大力的宽容,对别人的理解,希望社会上在更多一些像这样张大力这样的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1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叫作《俗世奇人》。这本书是由一篇篇的小故事组成的,读起来妙趣横生、不舍放手!现在,我就把我读了之后的感受写下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冯骥才先生,他是通过边回忆,边记录的方式写下这本有关各种天津奇人故事的一本书。他把这本书里所有人物的性格、动作写得惟妙惟肖,比如在“酒婆”这一章节,他把酒婆的外貌特征写得十分生动: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还有她喝酒后那种洒脱的动作"上摇下摆、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看看,冯骥才先生的语句是多么的具有表现力、将人物的神态是描写得多么的生动啊!这个人物立刻就像活了一样站在我面前。

我最喜欢的故事还是得数“狗不理”那一章了,他把狗不理包子写得好像真的就摆在你眼前一样,咬一口,喷香流油,写得我口水直流了三千尺,已经迫不急待地想要买一个来尝尝了。“狗不理”包子除了包子有名,还有“狗不理”这个店名也很有名。据说,当时“狗不理”包子店并没有店名,但是包子做得好,生意也好,狗子—就是这个包子店的老板,他每天都太忙了,在做生意的时候忙得没有时间理人,久而久之别人就有了“狗子卖包子不理人”的说法,于是就得了这个店名—“狗不理”。又因为这个名字是骂名,很稀奇,便有了更多的生意上门。直到现在,“狗不理”包子的名气一直没有下降,好吃的包子流传至今。

这本书里的奇人个个都有有趣的故事,还有冯骥才老先生亲手绘出的画,通俗易懂。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天津市井民间的小故事,还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时的细致生动,值得一读!

《俗世奇人》读后感14

《俗世奇人》这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冯骥才用幽默的文笔,讲述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一些有趣的人或事。比如“泥人张”,介绍的是大名鼎鼎的泥人张制作泥人的高超功夫,“狗不理”介绍的是狗不理包子一咬一流油的鲜香可口。每个故事都在幽默中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或是教了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不要轻看别人、要敢于创新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皮大嘴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但幽默有趣,还很生动,让人一想起来就想笑。这个故事讲的是说单口相声的“皮大嘴”,通过编笑话段子的方式让自己的金店“满堂金”在天津三不管一带人尽皆知的事。这种既幽默又实用的宣传方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体现出了皮大嘴的经商技巧与聪明才干。

在我看来,《俗世奇人》是一部十分有趣的人物传记合集,也是一本民国时期人们生活风俗的真实写照。我读俗世奇人有两个收获。一是作者幽默接地气的写作手法使全书读起来轻松流畅。比如作者在写泥人张捏的泥人时写道: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写得多么生动啊。写作手法里的点睛之笔在于作者在文章里于用了很多的天津方言,比如“眸子赛灯”(眼睛像灯一样)、“不知是嘛”(读四声,不知道是什么的意思)。在有趣之余也让人对于天津文化产生了兴趣。我想我要像作者学习,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材料,这样在写作时就能有很多的素材。

第二个收获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只要做精了,一样能出人头地,家喻户晓。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很多都是俗世中卑微的小人物,比如卖包子的、卖茶汤的、卖年画的、变戏法的、卖药糖的等等,但他们都成了传奇。像捏泥人,本来不是高端职业,但是人家泥人张用自己的功夫把泥人捏得很好看,同样也能变得名满天下。所以说,干哪行,都要努力。努力,才是王道。

《俗世奇人》读后感15

“张王李赵刘,众生非蚁民,定睛从中看,人人一尊神……”天津卫许多看似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慢慢地翻开书,看着每一位民间技艺高超的人。“好嘴杨巴”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平凡无奇的小吃街上,来了两位不平凡的人。一位叫杨七,一位叫杨巴。杨七胖黑敦厚,但做的茶汤却令人叫绝,在天津数一数二。杨八细白精朗,口才伶俐,叫卖水平极高,生意红红火火。一次,李中堂来喝茶汤,误把芝麻当作尘土,破口大骂,却被杨八巧妙化解,不但不惩罚,还有赏钱。自此,杨巴在天津卫威名大震……

杨巴虽然用口才名扬天下,但杨七却没有嫉妒杨巴。这一个二人“团队“真是天衣无缝,前台有人大声吆喝,后厨把茶汤做得如人间的饕餮盛宴。所有的掌声和赞扬都给了杨巴,杨七只是在后台默默无闻地工作。所以成功不是一个人,而是相互成全。生活中,我们和同学也要团结一致,不能为了一点个人得失影响大局。人心齐,泰山移。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创造奇迹。就像丰子恺先生写的《手指》一样,单个手指都是有缺点的,但五个手指团结一致,组成一个拳头,那就力大无穷了。管仲和鲍叔牙就彼此相互成全。一开始,管仲犯了很多错误,但鲍叔牙都谅解了他,并向齐公王举荐。鲍叔牙辞掉相国之位,帮助管仲成为丞相,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管仲也说过:“生我的是我母亲,但懂我的却是鲍叔啊!”

一个团队就像一个时钟,表面上转动的是指针。拆开一看,那一个个小齿轮正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带动指针转动。人们只赞赏钟的表面,却忘记了默默无闻的齿轮。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荣誉都是靠团队合作彼此成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俗世奇人》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