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

时间:2025-09-17 13:01:31
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1

连日来,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获得了观众的高度热议和广泛好评。该剧以被誉为“当代愚公”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原型,塑造了黔北山区一个普通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顽强奋斗,带领乡亲们绝壁凿天渠、共同奔小康的感人形象。

黄大发的事迹为什么感人?因为他用36年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告诉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共产党不仅要带领穷苦百姓翻身解放,而且要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草王坝村因为缺水而贫穷,但天河之水不会自己流到草王坝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认命的倔强,让黄大发发誓“一定要为草王坝找到水,让乡亲们都吃上大米饭”。他告诉大家,“共产党毛主席带咱解了放,也肯定能带着咱们找到水。”他始终坚信,幸福得靠自己去找,只有找到水,草王坝的乡亲们才算真正找到了幸福。他数十年如一日,带领乡亲们找水凿渠,绕过三重大山,穿过绝壁险崖,最终将天河水引到草王坝村,兑现了他对全体村民的庄严承诺。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该剧原型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但剧情的发展和演化又不囿于现实。作为主旋律影视作品,该剧对人物的刻画也没有刻板的说教,而是用一个个极具“土味”的平凡故事去打动观众,用一个个典型的细节去感染观众,从而很好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初心使命,真实塑造了“当代愚公”的光辉形象,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黄大发的成功固然有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质,但兑现他对草王坝全体村民承诺的真正力量,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是党的各级组织的引领和全体村民的团结一心。这是《高山清渠》想要告诉人们的一个真实而又常常被忽视的道理。

与黄大发结识于剿匪战斗中的志愿军团长徐宏良从战场回国,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来到了黔北大山沟里的野彪乡当书记。他要兑现在战场上对贵州籍牺牲战友的承诺,替他们建设家乡,改变他们的故里,向那里的大山要出清泉和良田。这位军人对战友的承诺,与黄大发对草王坝全体村民的承诺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那就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在徐宏良的帮助引领下,黄大发才一步步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山民,成长为一名带领村民改天换地奔小康的领头人。可以说,共产党人徐宏良无疑是黄大发成长进步的引领者和良师益友,是黄大发最终成为当代愚公的第一块基石。正如黄大发在入党时说的:跟党走,听党的话,天灾人祸都不怕!

黄大发自当上队长,就一门心思干着找水凿渠这件“头等大事”,一干就是36年。正是因为他一心一意为草王坝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拼搏,才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信任和拥戴,才凝聚了开山劈岭的巨大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只要我们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奋斗,人民就会拥戴我们。《高山清渠》塑造了徐开美、许怀春、德保叔、赵大山、徐开富等人物形象,他们从对水的无奈绝望到组织起来开山凿渠引来天河水,那种善良质朴和坚韧勤劳的性格特质,正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农村的典型代表。他们成就了黄大发的事业,也创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

《高山清渠》没有轰轰烈烈的宏大事件,也没有更多直接描写开山凿渠的艰辛场面。它从草王坝村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关系中,将黄大发那一代中国农民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折射出来,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感受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不仅进一步凸显了黄大发与草王坝乡亲们开山凿渠的艰辛,也增强了整部剧的历史厚重感。

把黄大发带领村民找水凿渠的故事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叙说,使整个剧的历史真实得到了充分体现。大炼钢铁时期,上级要求草王坝村上交挖渠的铁质工具,遭到了黄大发的强烈抵制。在教授王世勋的指点下,黄大发用中央关于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的指示要求据理力争,最终赢得了公社领导的支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大发和乡亲们找水凿渠的艰辛历程和面临的诸多困难。

由于汛期提前到来,草王坝村的工程被迫终止,加之困难时期的粮荒,公社食堂已难以为继,草王坝村的村民们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黄大发为了让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顺利度过粮荒,不得已杀了那头为村里拉水的黄牛,被公社以破坏生产的罪名要带走调查。村民们听说后聚集在大队部替黄大发说情,不让民兵把黄大发带走。但黄大发的妻子徐开美却告诉大家,黄大发是咱草王坝的队长,他那样做是他应该的,国法也是他该受的。“我们代他看好草王坝,看好我们的家,等他回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草王坝村民的正直、质朴和明理,无不为他们感动。正是这些充满历史真实感的经典故事和生动画面,让我们真切领略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精神境界,体会到了黄大发36年矢志不渝找水凿渠的伟大和可贵。

  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2

“水是啥呀,是咱草王坝的梦。”7月31日,在央视热播的贵州题材电视剧《高山清渠》圆满收官。该剧讲述了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山区群众历时36年开凿绝壁天渠并成功引水,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

自7月16日在CCTV-1黄金时间开播以来,该剧收视率连续破1。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高山清渠》平均收视率1.372%,收视份额5.898%,高居全国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榜首。在各大收视平台,不少观众留言称,“看了电视剧,想去大发渠。”“这部剧真的很感动,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你我。”黄大发扮演者李健也发文表示,“谢幕,不舍,黄大发的精神影响至深。”

《高山清渠》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但在贵州遵义播州区团结村,黄大发和乡亲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引水、修路、通电,黄大发当年的三大愿望,如今一一变成现实。过去的草王坝村和周边村,组成了“团结村”。

近年来,村里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肉牛养殖等产业。民宿、露营、农旅基地等旅游项目也陆续入驻,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此外,全长1427米的大发渠特大桥,是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目前,大桥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团结村”开设了高速口,仁遵高速建成通车后,下了高速就能到达“大发渠”附近。

电视剧《高山清渠》播出后,黄大发每晚都和家人收看,他表示:“这个电视剧拍得好,看到这个电视剧,就想到当初我们为什么要修渠。”如今,村里的变化天翻地覆,团结村的人们在美丽的贵州热土,继续“演绎”着《高山清渠》的“续集”。

  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3

电视剧《高山清渠》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

大家观看后纷纷表示,要发扬 ……此处隐藏2326个字……他与妻子的伉俪情深,同时也包含了观众对于主人公无私奉献、一心为人民修渠的敬佩。黄大发与乡亲相处中,在事业与家庭的身份符号共振下生出了许多的矛盾。为了给德宝奶奶买药把巧玲住院的钱花掉了,间接导致了巧玲产后大出血惨死。后来了为了公社人民不被饿死,杀了公社的牛分给乡亲,并承担起所有责任被送去劳动改造,他走时第二任妻子开美还大着肚子,不久就要临盆了......黄大发的大局意识虽然值得所有人学习,但念及巧玲和开美的处境,不免让人同情,在这场人民与小家的矛盾冲突中谁不是含着热泪在心中遗憾着他的伟大,又同时赞扬着他的选择呢?他为了草王坝人民能够喝上干净清澈的水,与山斗勇,那绝壁之上原本没有希望,是他一直以来的坚持,才让草王坝的人民也看见了希望,高山之上流淌的清渠是黄大发一生的信念。

在黄大发身上展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停留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反而是展现在了处于成长期的青年身上,这让同处于时代发展中的青年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主流价值观的青年化表现,对于扩展主旋律电视剧的受众群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人应该被呼吁起来,在国家的发展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部影片的成功能够呼吁起许多人内心的.触动,唤醒一些人迷失的初心,在黄大发的故事里,他一直紧跟党的脚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一颗善心对待人民,不畏艰苦带领群众开山凿渠。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回望那遥远的过去,认识过去、思考过去之余,能做的就是继往圣之精神,行今日之使命。

纵观《高山清渠》掌握流量密码的原因,可以发现将乡土文化融入故事之中,塑造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不仅宣传了新时代的青年的奋进精神,而且也能够贴近现实有烟火气息。影片的成功也使许多不了解贵州的人民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个汇聚了高山的省份,意义之大何止于此。

  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5

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讲述“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的感人故事的主旋律电视剧《高山清渠》在央视热播。省残联直属机关党委认真组织全会及时收看,在党员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

“黄大发同志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机关第四党支部书记赵辽同志说,“向黄大发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那种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要把残疾人群众当亲人,多与残疾人走动往来,同残疾人交真心、拉家常、问实情,了解残疾人的急难愁盼,感受残疾人的喜怒哀乐。”

机关第二党支部的刘文燕说:我从黄大发老书记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志气勇气与胆气豪气,看到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看到了“一生只为一条渠”的苦干实干与担当作为,也看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和为民情怀。作为同是遵义人的我,不仅为“遵义有个黄大发”感到骄傲自豪,也决心要向黄大发老书记看齐,以他为榜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立志为残疾人事业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人,需要有理想信念的指引。”机关第三党支部的周嘉慧在观后感中写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很崇高,但是,站在平凡岗位上,我可以把它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教书育人,认真、扎实做好跟班学习工作,坚定立德树人,育残成材的教育初心,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助力我省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

省残疾人就业中心党支部书记李绍剑同志说:我们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扬黄大发这种不等不靠、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能力水平,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

省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杜飞鹏同志感慨道:2019年我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到现场亲眼参观过“大发渠”,高山峻岭间流淌的“生命清泉”仍历历在目,其地势险要程度、工程难度远比电视剧展现出的图像更加直观更加震撼。黄大发的“拓荒”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为我院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指引力量。今后工作中,我会认真学习黄大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持续练好内功、增强本领,不忘建院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踏实做好康复医院全面工作,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全面提升全省残疾人及特需人群康复诊疗水平”的初心和使命。

省特教中职校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集中观看后,纷纷表示要学习黄大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学习黄大发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学习黄大发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坚守工作岗位,视工作如生命,为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燃烧自己。

康复中心党支部的党员观看后表示要向黄大发老书记学习,于平凡、微小处做起,用心用情为听障儿童家庭服务,书写新时代青年人的奋斗篇章。

电视剧《高山清渠》作为鲜活的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教材,在省残联党员干部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极大提振了我会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下一步,我将常态化开展党史的学习教育和榜样学习教育,进一步激发残联系统干部职工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全省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凝聚磅礴奋进力量。

  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6

由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策划指导,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已于7月31日收官,该剧自播出以来在遵义引起强烈反响。

电视剧《高山清渠》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故事。

这样一部英模题材剧为何能够引起广泛关注,获得社会好评?一方面是作品原型黄大发的奋斗故事足以打动人心,另一方面该作品精心制作富有的强烈生命力。动人的事迹+蓬勃的生命力,最终吸引和打动了观众。

一辈子,一条渠。《高山清渠》围绕“当代愚公”黄大发的真实事迹创作,再现了黄大发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动人事迹。作品不只是反映英模事迹,更表现出了普通人的人生高光。剧中一句“认命,我就不是黄大发”恰如黄大发的性格和人生注解,激励了很多观众。黄大发的务实、忠诚、执着,不仅为共产党员写下了最好的注解,更值得每一个普通人学习和传承,更给年轻一代树立了乐观向上,为梦想不懈奋斗的人生态度。

一部作品,一份担当。随着时代审美和文化生态的变化,包括英模题材在内的主旋律剧如何创制,才能赢得观众?《高山清渠》创作团队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拒绝浮躁、认真做事、打造精品的创作态度,讲人物、讲故事,用创新手法把故事讲得更精彩、让人物更动人。为真实还原大山深处人民的生活状态,该剧全部在大山中实地拍摄;为找到最符合原型的演员,经过多轮面试筛选和研讨,最终选定了演员李健……整部作品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思想性和感召力,以及艺术观赏性。

黄大发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真实感人,引人入胜。《高山清渠》正是一部向外界讲述黄大发的奋斗故事,引领更多观众不断认识黄大发、学习黄大发,与时俱进的优秀英模作品。

《看高山清渠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