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

时间:2025-08-16 21:29:29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①具有强烈的激情。②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解决办法

①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②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杰出的剧作家。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 ……此处隐藏6423个字……>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总结认识:

1、请用几个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

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

四、巩固训练:

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4

教学目的: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3、体会文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及富有哲理的语句,从而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生命四季”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富有哲理的语句。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关于人生,许多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比喻,冰心: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一江奔腾的春水”。张爱玲:“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闻一多:一轴“画卷”,用生命的画笔涂抹好自己的人生画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洁的《我的四季》,一同去体验张洁对于人生的感悟,了解一下她对于人生的体会。

二、自主学习检测

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1、你心目中的四季是什么样子的?

春夏秋冬四季各有各的美,春天生机盎然,充满活力,夏天热情奔放,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金色的季节,冬天则是一片银装素裹,好不妖娆。

2、我们平时所说的四季,指的是一年的四个季度,从几月份到几月份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那么张洁的《我的四季》中的四个季节各自是指生命的什么时期呢?

春——少年时期

夏——青年时期

秋——中年时期

冬——老年时期

3、生命的春天“我”在忙些什么,我的状态又如何?在文中找一找具体描述的语句。生命春天又有怎样的特点。面对这样的生命的春天,作者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播种

明确:细瘦的胳膊,锈钝的犁,树根、石块磕绊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我的状态:汗流浃背、四肢颤抖

明确:艰辛

明确:1选择了坚持,不自怨自怜,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不应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自怨自怜命运的不济,我决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怀着希望、期待,奋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