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高考作文集合四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英语作文试题旨在考查中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来表达思想,进行书面交际的能力,写出内容丰富,语言正确,表达流畅,略有变化的小作文。
然而,真正要写好一篇作文,在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高分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笔者在阅卷中发现能获取高分的作文主要在于:
一、紧扣主题突出重点
动笔之前,针对提示的文字或图片必须先认真审题,组织内容,构思提纲,理顺思路,切忌偏题,离题,东拉西扯,不得要领,一定要避免累赘繁琐,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的失误。
二、表达正确文字流畅
强调使用课本上学到过的单词、词组、佳句确保文章简洁通顺,切忌使用随便从文曲星或词典上找来的冷僻单词,特别强调的是必须避免使用不规范的中文式表达,受欢迎的作文是用词用句实实在在,朴实无华,清晰流畅的文章。
三、结构规范时态无误
准确判断时态,语态的应用,不能交叉混杂,这部分则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分辨清楚正确的时态、语态将为作文润色不少。
四、单词、标点无误
注意单词拼写、标点符号,避免细节上的失误。错拼和自造单词均会对成绩造成不良影响。
作文成绩在高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高考作文要求字数为120个以上,笔者认为控制在150字左右为妥,若字数太少会给人一种考生水平低下,草草了事的感觉,而且也无法表达清楚较深层次的思想。
落雨的屋檐,蓄满夏日的鸟鸣,我看到了你。
你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中,看春泥啃进笨重的犁耙,你是亿万农民中的一份子,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些充满阳光与丰沛雨水的粟粒,那些在拔节生长的青青荞麦,那些穿梭在农田沟垅的彳亍躬行,是你播种的希望,是你沧桑面孔中条条的沟壑,是你留下的记忆的年轮。
这世界需要你,你伏在长满万物的大地,耕耘着一片世外桃源,你收获丰收的果实,金灿灿的谷穗映衬你的笑脸,我们得到的是果腹的粮食,你得到了喜悦与感谢。
城市的森林,铜墙铁壁的生活中,我看到了你。
一双双劳动的手,为你弹出黏合平凡人生的哀乐,一曲城市交响乐可以让你饱满的灵魂延荡之无穷。你是暴晒在烈日炎炎下的建设者,我看到你铺砌的一砖一瓦。你的汗水浸渍出城市的宏伟蓝图,一颗心似乎要飞往天际。也许底层的工作让你卑微,让你逃避,也许你的心胸更大更宽,也许是我们的苛责与吝啬,但城市的建设需要你,这世界需要你。
这世界需要你,你穿行在城市的森林,搭建了生活与发展的阶梯,你的肩膀承担着城市建设的重任。我们得到了这遮风挡雨的屋檐,你得到的是满足和赞扬。
万千平凡人生,你与我别无二致。我们都是耕耘在平凡岗位的人,拥有各自的悲喜交加,拥有各自喜怒哀乐,我们一同踏人时光悲愤的河流,看那些或喜或悲的心事泅你上岸。字句联袂而起,人生笔耕不辍,你——平凡的你,添给这个世界的不仅是脚下的位置,还有人生纵横的路。
无数相叠的路途织成世界的网,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世界需要你,人生的大戏你亦有许多角色,对亲人对朋友对师长对这个薪鲜的世界,你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生活铺给你一条交错的路,生活筑造给你一座繁华的城,生活交给你将人生穿针引线。
这世界需要你,不管是行在田畴的你,不管是敲出城市叮咚的你,也不管是平凡的……卑微而伟大的你我,都是缀缝世界的绵密针脚,都是落笔生花的笔触,都是曲声叮叮的音符,都是泼墨的绿荫里的点点光斑。你给予了世界生花的妙笔,你给予了世界油盐酱醋的美好、自得与惬意。与他人的人生交织这世界,绘作一幅绚丽画卷。
(山东考生)满分剖析文章撷取了富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农民在田间的辛勤劳作、农民在田间的巨大贡献、人生大舞台的种种角色,用了总分式层进的结构,表达了主题。第一个场景是农业的角度来写这世界需要地位“卑微”的农民,第二个场景是从城市的角度来写这世界需要地位“卑微”的农民,第三个场景进而写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大舞台不可或缺的角色,都是这世界需要的。这里,文章用了“卑微而伟大”来修饰“你我”,意义重大,发人深思。
旧,是个哀伤的字。正如它的结构——一日被一墙阻隔,我的记忆被时光阻隔,它徒留下幻影,昔日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旧”于是危险,因为我无法判断它是否真实。纪伯伦说:“诗人用云雾塑成形象,他也是废墟中捏弄残灰的王。
”云雾与残灰,区别于何方?书与旧是同一的——书承载着旧的重量,旧编织了书的涵养。曾经听人说起他最爱的书,我便在脑隙中搜寻我的最爱——是柏氏的《理想国》,还是尼采的《查氏如是说》?是托氏的《魔戒》,还是疯叔叔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费尽心机地拿它们来比较,落得一场空。用哪种度量衡评判?一千种眼光有一千种哈姆莱特,我不忍心为一枝独秀的奇葩而放弃九百九十九朵“略逊”的花啊。
书于我是等价的,因我太贪婪,见不得一丁点儿损失。书都是旧的,而旧的东西都是要仰赖想象的,所以我爱书。书给我自由,使我不必拘束于现实的镣铐而能够带着镣铐起舞。在旧书中,我得以膜拜赫拉克利特隽永的残篇,也得以为唐吉诃德的癫狂咏叹,也抛泪于百年前的瓦尔登湖畔,也为饥肠辘辘的佛罗多煮一锅野菜。且不说物质与精神哪一个更值得珍藏,单就“存在了的必定有理”讲,存在了千年或许甚至万年的旧书也必定有不可被蔑视的军功章啊。它也必定再次受命为人类在时光的疆场上冲锋陷阵以求取荣耀。但旧书却不是所谓“功利”的,如若非要“功利”,那么书顶多只是个人精神的`食粮。
毕竟书只是个人的事啊。“焚书坑儒”已让国人痛恨了两千年。不为人道的是,秦始皇帝既是焚书者又是作者兼出版商。他用火烧尽一个时代积累下来的精神,把多愁善感的儒生的想象空间变作蘸含着血泪的焦土。同时,他也用篆体写下了他的书。后来,始皇帝将他的书出版在广袤的时空里。再后来,中华文明无奈地购买了这书——因货架上只有它。中国一次次地修订它,把它列为“华夏子孙必读书目”之一了。
其实,国人斥责始皇帝只不过是这书的注脚罢了。有些书是注定要钻进人的皮骨的,这些书不仅厚重,还散发着樟脑味儿。历史就是这么一本被揉掉了封皮的旧书。想必有人要宣称“书是现实的摹本了”。现实与想象本就是扑朔迷离、难解难分的。谁能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我只知道哲学家还不清楚。然而为何非得把这二者割开?这岂不类似于挑拨同胞相残?摹本论者大概起初就对旧书不怀好意吧。书是重要的,别轻易断定它的本质,否则人会因此失去很多。
细细想来,生活与书其实异曲同工。生存着的人一边抚摸着旧文字,一边掂量如何填补后面的空白。这书日渐更新,也日渐泛黄。这就是生活啊,只不过书的主人与书的用途目前依然待定着……
迎着和煦的春风,我踏进了战争纪念馆,来到一座遇难者纪念碑前,双手轻轻抚过那一个个凸起的名字,眼前似是浮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心情便不由地沉重起来……
纵观我国历史,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七七事变、抗美援朝……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民族的脚步从未停歇,而今,先辈们用鲜血捍卫的中华民族终于起来了!她就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在自我鉴定人们苦难的呼唤中,在先辈们用血肉吹响的号角声里,昂起了高贵的头颅,愤怒地嘶吼,雄踞在东方的土地_上。我们是中华民族新时期新一代的青少年,祖国的历史让我们震撼,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身上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正值青春韶华的我们,要好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刻苦奋斗,传承先辈们顽强不屈,奋勇向前的精神。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炬,已传到了我们青少年的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终会持着火炬,跑完这漫长的马拉松,到达成功的彼岸!
吾思今生,青春不朽!
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十九世纪英国诗人王尔德说:第一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天才,第二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庸才,第三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则是个蠢才。要激活自己的创新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黑格尔也说过: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成熟的形式在内。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
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也是如此。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意识贯彻到写作中,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文。
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精心打造首尾。你精心设计的有个性的亮点,你的精彩之笔,要尽量在文章的前头展示出来,不可遮遮掩掩,直到文章的末尾才露出姿容。要一亮相便获满堂彩,不能搞图穷匕现。河南一考生的《一把生锈的锁》,文章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自信随岁月逝去。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实实在在的锁,另一方面指心灵上的锁,生动形象。重庆一考生的《菊花飘香的时节》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
2.紧跟时代步伐。北京高职一考生的《时尚流行我心定》作者首先用时尚作为文章的开篇之语,继而用现实生活中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来阐述所谓的时尚。然后,旁征博引,列举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时尚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有时代特色。江西一考生的《把意见刻录成光盘》,好就好在不落窠臼,采取网络搜索的形式,从而似乎出现了一个个画面感,历史和现实的例子就自自然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搜索结果就成了作者简短的点评,最后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本文的内容没有过人之处,出彩的就是它的形式。
3.敢于逆向思维。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七)》中,大对小,厚对薄的包容容易理解,但微小对广博的包容,静止对流动的包容,沉默对喧嚣的包容,此种创意实在是独辟蹊径,非同一般。江苏一考生的《项王项王若奈何》,作者进行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历史之中,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对历史人物项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与诠释,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主题:灵动的水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可以造就一个英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