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测量的实习报告模板集锦六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那么一般报告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测量的实习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测量的实习报告 篇1现在,随着数字测图仪器、电脑和软件的发展,传统的测绘方法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全站仪为代表的智能化、数字化测绘仪器,使三维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的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得以实现,从而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效率,缩短了人员培训时间,测绘精度也得到了保证和提高。
所谓数字测图(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DSM)系统是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数字地图(Digital Map)以数字形式存贮在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上的地图。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地图是以纸张、布或其他可见真实大小的物体为载体的,地图内容是绘制或印制在这些载体上。而数字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地图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对这些数字进行显示、读取、检索、分析。数字地图上可以表示的信息量远大于普通地图。
数字地图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普通地图的内容进行任意形式的要素组合、拼接,形成新的地图。可以对数字地图进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围的绘图输出。它易于修改,可极大的缩短成图时间;可以很方便地与卫星影象、航空照片等其他信息源结合,生成新的图种。可以利用数字地图记录的信息,派生新的数据。如地图上等高线表示地貌形态,但非专业人员很难看懂,利用数字地图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将地表起伏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直观立体地表现地貌形态。这是普通地形图不可能达到的表现效果。
数字化测图是现代测绘测绘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实习,可以让我门对该课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进一步深化对数字化测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掌握数字化测图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掌握数字化测图仪器----全站仪的使用方法,掌握数字化成图软件进行数字化地图编绘的方法。同时,数字化地图测绘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所必须先准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现代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各方面的测绘知识,更要掌握好测绘各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掌握好了这些能本领,将来才能为自己的事业打下结实的基础,所以,我们都很认真努力的对待这次实习。
我们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我们学校进行野外的数据点的采集,再导入电脑进行内业处理。野外常规数据采集是工程测量中,尤其是工程中大比例尺测图获取数据信息的主要方法。
全野外数据采集法成图主要有下列内容:
1.数字化测图的准备工作(测区资料收集、设计、设备软件准备、计划等);
2.控制测量;
3.外业测绘;
4.内业图形编辑(包括常用编辑、图形分幅、图幅整饰等);
5.成果归档(图件储存备份、输出、入库等)
用全站仪进行外业观测,测量数据自动存入仪器的数据终端,然后将数据终端通过接口设备输入到台式电脑。采用这种方法则从外业观测到内业处理直至成果输出整个流程实现自动化。
实际上,数字测图的全过程都是在进行数据处理,但这里讲的数据处理阶段是指在数据采集以后到图形输出之前对图形数据的各种处理。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传输、数据须处理、数据转换、数据计算、图形生成、图形编辑与整饰、图形信息的管理与应用等。数据预处理包括坐标变换、各种数据资料的匹配、图比例尺的统一、不同结构数据的转换等等。数据转换内容很多,如将野外采集到的带简码的数据文件或x码数据文件转换为带绘图编码的数据文件,供自动绘图使用;将图形数据文件转换为cass的交换文件。经过数据处理后,可产生平面图形数据文件和数字地面模型文件。要想得到一幅规范的地形图,还要对数据处理后生成的“原始”图形进行修改、编辑、整理,并填充各种面状地物符号;还要进行测区图形拼接、图形分幅和图廓整饰等。数据处理还包括对图形信息的全息保存、管理、使用等。数据处理是数字测图的关键阶段。在数据处理时,既有对图形数据进行交互处理,也有批处理。数字测图系统的优劣取决于数据处理的功能。采集的数据点见下图:
经过数据处理以后,即可得到数字地图,也就是形成一个电子的图形文件,作永久性保存。目前最为常用的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GIS数据库)。输出图形是数字测图的主要目的,通过对层的控制,可以编制和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包括平面图、地籍图、地形图、管网围、带状图、规划图等等),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为了使用方便,往往需要用绘图仪或打印机将图形或数据资料输出,或者发排印刷成图。处理好的数字化地图见附。
发展创造需求,需求指引发展,测图系统的集成是必然趋势。GPS和全站仪相结合的新型全站仪已被用于多种测量工作,掌上电脑和全站仪的结合或者全站仪自身的功能不断完善,到时如果全站仪的无反射镜测量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度达到测量标准要求,那么测量工作只需携带一台新型全站仪和一个三脚架,而操作员也只需一人。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将来的测图系统将没有全站仪和三脚架,只是操作员的工作帽上安着GPS接收器以及激光发射和接收器,用于测距和测角,眼前搭小巧的照准镜,手中拿着带握柄的掌上电脑处理数据、显示图形,腰上别着的无线数据传输器则将测得的数据实时传回测量中心,测量中心则收集各个测区的测量数据,生成整体地形数据库。而作为这个专业的我们就更需要把握好今天,认真的对待实习,才能为将来打下结实的基础。
测量的实习报告 篇2通过实际的`测量实习,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更加熟练,学会了地形图的绘制和经纬仪,水准仪的使用,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地形测量实习报告。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由于实习过程中,我大部分时间是担任着测量员的工作,因此体会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提到的测量员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于相隔距离较远,如果测量员不通知,跑尺员很难自行判断读数是否完毕,所以读数完成后,测量员应该立即通知跑尺员,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跑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跑尺员不必要的处于紧张状态;对中整平的过程中,应尽量使得脚架所提供的平面水平,这样就可以减少脚螺旋过度的扭动,从而减少了下一站对中整平的时间;在测站放置脚架时,脚架的两条架应该沿水准路线或闭合路线的前进方向,这样在读数过程中就大大降低了因测量员碰触脚架而 ……此处隐藏5508个字……农建设用地,如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建设用地范围界线为村庄用地图斑。
(1)农村居民点内外并所属的为其服务的学校、村办企业、供销社等用地
地视为村庄用地。
(2)农村居民点内的国有土地,如信用社等非农建设用地视为村庄用地。
(3)与农村居民点边缘相连的零星树木、晾晒场、猪圈、堆草用地等视为村庄用地。
(4)村庄用地范围内外的农业建设用地不视为村庄用地。
4.采矿用地图斑采矿用地是指用于采矿(如露天煤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如露天煤矿剥离土堆放地)。不包括采矿的地下部分,及用于加工、办公、生活、交通等的建设用地。实际采矿用地(不是
设计范围)范围界线为采矿用地图斑。
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图斑该地类图斑指城镇村庄用地以外,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风景名胜区域的管理机构、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建设(建筑物、构筑物)用地界线。该区域建设用地以外的地类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划分。
其他建设用地图斑指上述建设用地以外的铁路、公路等的建设用地。铁路、公路等建设用地图斑划分方法和要求见线状地物认定标准。
(四)图斑最小上图面积标准
图斑最小上图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为6.0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0mm2。
(五)图斑编码注记与要求
为了读图、用图的方便,对数据库输出的土地利用图,以村或村民小组(宗地)为单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对每一个图斑都要标注一个不重复的编码。图斑属性一般包括图斑的坐落、权属单位、权属性质、地类编号、顺序编号、图斑面积等。当图斑为耕地时,还包括基本农田、耕地坡度分级、梯田、坡耕地、田坎系数等。编码采用ab/cd形式,a-图斑顺序编号(不能重复);b-图斑为基本农田时注J、否则为空;r图斑地类编号(二级分类);d-耕地坡度分级代号(用Ⅰ、Ⅱ、Ⅲ、Ⅳ、Ⅴ代表5个坡度级)。当图斑较小时,编码用引线引出,标注在图斑外。
(六)耕地调绘
耕地中北方大于等于2m、南方大于等于1m的地坎(含耕地中田埂、地埂)称为田坎。耕地坡度(地面坡度)大于2°时,可测算耕地田坎系数,用田坎系数扣除田坎面积;对耕地坡度(地面坡度)小于等于2°的耕地中的田坎,须外业实地逐条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内业面积量算时逐条扣除。此外,对耕地,不但
要将耕地的位置、范围、权属性质等调绘在调查底图上,还要将耕地划分为梯田和坡耕地两种类型。由于梯田、坡耕地中的田坎数量、表现形式、规律等差异很大。因此,采用田坎系数扣除田坎面积时,需要对梯田、坡耕地分别测算田坎系数和扣除,以保证测算田坎系数和扣除田坎面积的准确。
1.图像校正、内业识别图像,划分图斑
① 导入已知栅格数据“H48H023086MAP.jpg”到CASS中
?打开CASS,工具→栅格图像→插入图像
② 图像校正
?方法一:通过参数设置图框,把已知图像的左下角坐标设置为图框的东、北坐标,然后分别对应的选取图上坐标、图框坐标,用图像的四个角点坐标确定图像的位置。
?方法二:把已知图像方格网上的坐标写出来放在一个“*.dat”文件中,通过展入这些点,然后对应选取图像上的点即可校正图像。
③ 划分图斑
?根据图斑定义的划分标准,把不同的地类划分成不同的图斑并编号,然后赋属性值。
2.外业考察
① 打印底图并附上已经识别的地物外出考察,沿着图上已知的道路进行走访,必要时还询问了当地的群众,以区分地物类型。
② 标注出了内业未识别的地物和变化的地物(以备内业修改所用)
3.内业修改成图。把实地考察的结果显示在地图中,在arcgis的属性字段中增加“类型、ID”,并把土地利用类型、图斑号输入其中,共同构成地籍图的属性。
4.整理结果,生成地籍图,并计算平差面积。每一块图斑都是以面状的形式存在的,通过其属性表可以查阅其面积,但是由于有些图斑中包含了道路和河流,耕地和田等土地利用类型中还有田坎,所以必须进行线状扣除和田坎扣除。
线状扣除主要用的公式是:
S=L*d (其中S为:线状地物的面积;L为:线状地物的长度;d为:线状地物的宽度)
田坎扣除的主要公式是:
S=A*13%(A为平差后的面积,13%是常数,也是田坎扣除系数)
四、实习结果
1.地籍图一份、评差面积表格一份、综合报告一份
五、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实习,首先是更好地巩固、扩大和加深了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既然是要绘制图斑,就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在课堂上听,我并没有掌握很多具体知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这些要真正要操作的东西更是一塌糊涂。当调研时候,我的心里还一阵的发愁,不知道该如何把任务进行下去。可是当真正走出去的时候,发现其实并不难。当然,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两个小组合作,将整个图分成两部分,分别去调研。
另外一个我的感悟就是,团结就是力量,纪律才是保证。一次完整的实习,单靠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进度快速而高效地进行。这次实习最直接地培养了我们小组的分工协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我们这次实习的原则就是要让每个组员都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而且会实际操作,而不是抢时间,赶进度,草草了事收工。所以,我们每个组员都分别独立的观察,记录每一块图斑,并准确进行计算。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我们怀着严谨的态度,错了就返工,决不马虎。所以我们是最早开始进入计算阶段的小组,又是最后提交完整数据的小组。我们深知搞测量方面的事,就是需要的就是细心,做事严谨,容不得作假。
当我们在外面测完所有需要的数据后,还要回来在电脑上进行绘图,标出相应的图幅号、街道号、界止点等。可是由于这一项工作操作起来不是很好上手,加上不是每个组员都带了电脑,所以就不能每个组员都充分练习了。所以电脑绘图这一块,我个人而言还不是很熟练,以后还需多练练。
总的来说,地籍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对以前零零碎碎学的知识有了综合应用的机会,很好的巩固了理论教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际合作的能力。当然其中不乏老师的教诲和同学的帮助。这一段时间,我们也体会了不少酸甜苦辣,最后完成测量的时候还是由衷的高兴的。
我很珍惜老师为我们安排实习这理论与现实连接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不仅理解了基本地籍工作的全过程,系统的掌握地图绘制、图斑面积计算等基本技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还使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在实习中培养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献身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