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教材分析
古典诗歌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占有一定量的篇目,可见,古典诗歌的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李商隐的《锦瑟》安排在必修教材第四册中,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意象精美,想象丰富,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知识含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读意象,明确典故,感悟意境。
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情感与意象的关系。
2.领会迷离恍惚.深邃缠绵.美丽哀伤的意境。
3.明确典故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
二.教学方法
教法: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及影像资料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在引领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掌握鉴赏技巧。
学法:1。自读课文,写下直观感受。
2.各学习小组推荐出精美的感受相互交流。
3.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鉴赏技巧,完成鉴赏任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运用多美体展示图片,辅以画外音(朗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 别亦难”)。
2.课前摆渡
讲商隐,说义山。
牛李党争,政治不如意;聚少离多,爱情不如意。
庄生......望帝;珠有泪......玉生烟。(典故)
3.学海泛舟,鉴赏诗文
A.看诗题;明主旨。
B.看作者;明风格。
C.看诗文;明情感,名技法。
D.看问题;用技巧。
4.艺海拾贝
理解典故对意境的深化作用。
5.探究提升
具体描述那些意象?
运用了哪些典故?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布置作业
仿写一首七律。
四.板书设计
锦瑟······李商隐
首联(开宗明义)
颔联(巧妙用典)
颈联(想象丰富)
尾联(直抒胸臆)
五.教学效果
通过让学生自主赏析.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信心。使学生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认识,且掌握了鉴赏古典诗歌的技巧,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有促进了美文的创作,而其对正确解答高考中古典诗词类题也大有裨益。
说课稿 篇2教学目标
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概括人物性格,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训练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及互相协作的能力。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重点难点
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从中提炼归纳出相关资料。
如何从精妙的语言描写中性格。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作研究性学习,以交流成果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安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是疏通字词,熟悉课文,引导学生根据情节作适当的联想,猜猜看后面会发生些什么,可以借助相关的连环画,提起学生对课文更深的兴趣。同时,明确探究方法:将学生分组,要求组员按照各自所扮演的角色认真负责地收集资料。教师可就资料来源,探究进程进行给出一些参考意见。通过这堂课,实现我的第二和第四个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以小组交流,汇报成果的形式展开,教师起到的是导演的作用。由小组派代表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以答辩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联系到现实生活,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导入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整体感悟
1.教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为难读的字词注音。按照情节发展的线索,即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议新装这样的顺序,在每一个新的情节开头,作一下停顿,让学生做好标住,并启发学生思考,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一些怎样的情况,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不必求同,只要是合乎事情发展逻辑的,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当学生在每一部分发挥完想象之后,可以借助相关的连环画图片,把学生的思维重新引入课文,使之沿着作者的思绪发展。
读完全文,可提出问题,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新装
进一步追问,全文是怎样围绕“新装”展开的?
明确:结合刚才所作的标住,可以总结出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议新装。(教师板书)通过这些训练,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3.我们所作的想象很精彩,但看完了课文,我们是不是觉得作者的想象有胜人一酬之处呢?让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且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主题。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这篇文章已经发生了兴趣,它是一篇童话故事,它是怎样来表现一个深刻主题的呢?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除了这篇,还包括那些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做一番探询。
4.布置探究任务:
①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这些小组包括:
作者专家组:查阅作者安徒生的生平事迹。
作者文集专家组:查阅作者所作的文集,看看作者有哪些重要作品.
课文专家组:查阅资料,研究分析课文。
应做好这样的准备: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你是怎样 ……此处隐藏6303个字……选取:字词品味,诗意解析,画面欣赏,修辞辨识,情感体会,意境领悟)
【设计意图】: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感悟。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在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很有必要,不同的赏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赏析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注意重音、速度、韵味,边读边思考诗意,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已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7、品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在品读过程中,握住关键语句、重点字词,通过多媒体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
第一层次:读准字音,读懂词义。
让学生自读古诗,再指读古诗,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
第二层次:选择适合的赏析角度,学习本诗。
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本诗,再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个别难理解的词句。)(板书:景物)
第三层次:心随文动,读出意蕴。
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后,请同学品味其中的景与情,带着情感再来读诗,读出诗的意蕴。
【设计意图】: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个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与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
师:读了这些诗句,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
(课件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点明: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继续追寻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去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去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设计意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讲课也能讲出这种味道。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
四、提供空间,激励创新
向学生推荐两本课外读物(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以对李白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
◆ 《李太白传》(学者所著,要读得有耐心)
◆ 《李白》(长篇小说,较浅显易明)
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诗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切实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中我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李白的多句诗句作为引子,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然后展示出李白的头像及其介绍,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引学生入“境”入“情”,走进文本,从幻灯片中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人。
第二环节中出示我精心制作的李白游历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李白的足迹几乎遍布半个中国。紧接着出示一系列李白游历中的古诗诗句,让学生以读来走近古诗,读出韵味,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
而下面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出示赏析方法,则旨在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会如何赏析诗句。
教学古诗时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而在教学古诗其间穿插多媒体动画演示,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的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境。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说课稿 篇5一、说教材:
《走进丽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两课时,我所进行的公开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和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通过细读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好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根据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识记本课7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重点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过渡句的作用。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4、默读课文,深入探究课文内容,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5、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和美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如下:
首先结合上一篇课文《桂林山水》的写法进行谈话导入。让学生回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采用什么写法来介绍桂林山水的。并请同学们尝试分别用“总分总”的方法、用“总分”的方法说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然后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中国地图,指出云南昆明的方位、丽江的位置。
第三环节是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齐读字词。
2、读生字并组词(组课外积累的词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