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赏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
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摺(折)皱:折缝。
载(沉载浮):又。
四、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认真研读前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对照课后练习一)
2、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关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前三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材特点: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么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助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教学时,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他来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这样,课文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
学习目标:
1、认识枣、浅等8个生字。会写怎、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揭题: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诗?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生:济南,大名湖
师:你们知不知道咱们济南的市树是什么?——柳树
师:你们的知识真渊博,知道这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柳树和它的朋友小枣树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15、小柳树和小枣树,齐读课题)
师:(出示课件插图)小柳树和小枣树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来一起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二)初读课文: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找出藏在课文中的生字朋友和难读的词,遇到不明白的字就请教一下课文下面的小树叶,小树叶一定会告诉你的!好,开始吧!
师:(出示课件)老师首先来检查你们的词语学的怎么样?
A齐读B找同学领读C开火车读
师:我们的拼音朋友因为有事先走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吗?
A开火车读B比赛读C男生女生互读
师:(出示二类字)
A教师指着读B学生领读C抢读
(三)朗读感悟:
师:小朋友们生字学的这么好,我相信课文你们一定学的更好!
1、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之间的什么故事啊?(学生语言要简洁,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意见和说法)
2、默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拿出铅笔来。听老师来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小柳树外形特点的词 ……此处隐藏5238个字……>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