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03 13:01:28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重点:

1、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2、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3、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大家肯定还记得他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理论吧。

二、字词教学

啁啾(zh uji ) 臆(y )断 饶(r o)有兴味 迥(ji ng)然不同

毋(w )宁 翌(y )日 愕( )然 窒(zh )息 宽宥(y u)

笃(d )信 嗣(s )后 门枢(sh ) 悠(y u)扬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然:以后。(书面语)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图形见课后练习一P83)

由此可见: 。

学生讨论后明确:

随着个人知识的增多,他所意识到的未知世界的问题也增多了,知识愈多愈发现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说说这表明了什么?

(说明:这一段由学生自己处理,教师点拔。)

学生讨论后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像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句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间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的,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蝉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避免了知识愈多,愈显得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蝉发声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蝉的发声,充分表明蝉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三、能力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四、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语文教案 篇2

复习内容:

《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江南》、《我叫“神舟号”》、《练习2》

复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组内的课文;

2、能正确地书写本组课文中的生字词。

复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揭示复习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二单元,打开书看看这个单元一共有几篇课文。

(《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江南》、《我叫“神舟号”》、《练习2》)

二、复习过程

(一)复习《人有两个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集体背诵。

3、默写生字:个人、有用、人才、大手、工人

(二)复习《升国旗》

1、 看图,朗读课文。

2、 指名背诵课文。

3、 播放动画,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背诵课文。

4、 巩固练习:组词

升( ) 向( ) 正( ) 中( )

(三)复习《江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们会背了吗?指名背诵;

3、集体背诵课文。

4、巩固练习

(1)默写生字词:江西、小鱼、可见、叶 ……此处隐藏2752个字……,下课再说。”课后反馈时,他意识到上课时“走动”这一技能运用不当。其实,教师通过走动,当时就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给予帮助。所以这位教师在修改教案时注明了走动的目的和时机,使“走动”技能运用得更加成熟。

(iii)对学生预想回答是否估计失实,对失实之处给予重新估计并拟出相应对策。

(iv)教学媒体准备是否恰当,使用是否科学、规范,如有不当之处应在教案中加以修正。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内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表演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主要表现在:

(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介绍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母子俩被洪水围困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过程,体验亲情的伟大,讴歌生命的可贵。

2、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俨然是个撑门户的男子汉”这句话的含义,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1、观看1998年中国特大洪水片断,音乐<>

同学们,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感受?

板书:洪水滔滔无情

2、简单的影像已无法完整地再现当时感人的场面,你们是否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爱能创造奇迹”,让我们在命运交响曲中走进课文,去感受人间母子的真情。

3、出示课题,齐读《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抽生:你来读一下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上课之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都熟读课文,你能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2、滔滔洪水是那么无情,随时吞噬着母子俩,此时此刻他们俩与无情的洪水进行了搏斗,你能说说哪几个小节是写妈妈救洛迪,哪几个小节又写了洛迪勇敢地保护妈妈?(3-5 6-9)

板书: 妈妈救洛迪 洛迪救妈妈

三、学习课文,品味词句:

(一)妈妈救洛迪

1、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汹涌洪水,妈妈是那样沉着,她是如何保护洛迪的呢?

找出有关句子,想一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交流,教师板书:

(1)手搀着手 (2)紧抱着洛迪 (3)死也不松手

(二)洛迪救妈妈

1、这就是亲情的伟大,面对滔滔洪水,洛迪想到了妈妈的生命,他保护着妈妈,他又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6~9小节,把句子划出来。

2、生交流,课件演示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a)他好不容易游到妈妈身边,用手托起妈妈的头,喘着气说:“妈妈,坚持住!我们要活下去!”

(b)洛迪的一只手拉着挂在妈妈脖子上的提包带子,双脚不停地蹬水,空着的一只手不顾一切地划水。

(c)他一次次鼓起劲头,坚持游下去……他保护着妈妈,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三个小时。

(d)他要守在妈妈身边,和妈妈一起活下去!

3、洛迪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这些勇敢的举动?

(a)不大会游泳,可……(b)手脚发软,游不动,可……(c)没有力气站起来,妈妈让他往前走,可……

师引读 :生命是多么的可贵,没有亲情又何谈生命,来,拿起书来

老师读说明部分,你们读洛迪怎么做的部分,

音乐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舒缓

4、通过交流,我们再次体会到洛迪为了救妈妈,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他为什么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呢?因为他十分地爱妈妈,更因为他想到了爸爸的话——(引读第1、2节) 这里的“俨然”是什么意思?

四、感悟中心,拓展提升:

在洪水围困下,母子俩都是奋不顾身地保护对方,这就是亲情的伟大。而洛迪一个10岁的男孩,在危难时刻表现得像真正的男子汉,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

板书:人间母子真情

1、小结:同学们,洪水滔滔无情,人间母子真情,面对种种困难、面对死亡的威胁,洛迪和妈妈用宝贵的生命迎接生与死的挑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师生读4-7节)

音乐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高亢

2、耳边轻轻想起的是生命的赞歌,眼前出现的是生命的绿色,让我们真情诵读散文诗《生命》,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吧!

音乐起:《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