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8-15 10:54:30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本班学生共42人,男生23人,女生19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楼兰之死》是北师大九册三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楼兰之死》是一篇饱含着强烈情感的说明文,作者通过描述楼兰古城被沙漠吞噬,以及塔克拉玛干由绿洲变成沙漠的触目惊心的史实。这篇课文可与《中国一日》这则新闻进行对比教学。比如:这两篇都是说明文,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但在表述的过程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读题目,引导质疑。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文中字词;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楼兰死了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关键的词:碧波荡漾 废墟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1、读课文,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交流回答,读出相关的句子。相机板书 繁荣消亡

3、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真正的原因。(楼兰和罗布泊靠近大沙漠;地表的植被被破坏;人对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沙化的进程。)

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向我们介绍的?

5、全班归纳。结合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

6、楼兰死了,留给人们的是什么?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事发生。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7、小结: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交流。

四、阅读欣赏

反复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具体事例。)

五、拓展练习: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六、课堂小结:

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交流。

七、作业:

1、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认真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感受。

2、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繁荣 → 消亡

保护环境 迫在眉睫

语文教案 篇2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是从描写那一幅幅劳动场面,让我们感受到忙碌的乡村生活。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随机: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写“自言自语”等11个词语,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

2、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会读经过改编的课文句子。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思考、吸引力”说话;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感受牛顿从非常普通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初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会照样子用“为什么”提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2-4段,凭借课文内容练习说话。学会相应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5’)

1、小朋友都吃过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可是,你看到过苹果长在树上的样子吗?

(出示课件:几棵结满红苹果的苹果树)看图说说成熟苹果的样子。

2、我们吃的苹果就是从苹果树上摘下来的,要是不摘苹果熟透了,会怎样呢?

(出示课件:苹果落地的画面,并出示课题《苹果落地》。)

3、齐读课题,说说你看到苹果落地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小朋友却从苹果落地这个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进行研究,成了一位大科学家。

二、自学课文:(6’)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意思。

2、标上节号,想想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检查:(5’)

1、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正音。

2、讨论课文讲了谁,什么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四、学习第2-4段:(20’)

1、那么,牛顿看到苹果落地, ……此处隐藏5249个字……

“……花……了,……花也……了。”

(5)分角色朗读对话。

(6)创设情境演一演。

(三)实践活动

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给大家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了解通讯的特点

2、 体会作者在记叙和说明中的感情,了解立交桥的发展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功能。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说明性语言和描写、叙述性语言的区别。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板书: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导出“桥”字,让同学们说出桥的含义,然后再板书“立交桥”三个字,设置悬念,走进文本。

二、检查预习

1、 给黑体字注音 窥见 匝道 并行不悖 雨后春笋 徜徉 迥异 鸟瞰 俨然 姹紫嫣红 疏浚 栓塞 偃旗息鼓 苜蓿 老妪 惬意

2、 解释下列词语 并行不悖 雨后春笋 昭苏 姹紫嫣红 徜徉 偃旗息鼓

三、熟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分结构层次。 全文共 18 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 (1—2) ,叙写作者孩提时的所见水上桥。

(二) (3—14) ,具体描绘京城大地的立交桥。

(三) (15—18) ,赞美京华大地的立交桥。

四、研习新课。

1.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北京立交桥” ,可作者却从“护城河桥”说起,假如把它删掉行不行? ——①从亲身经历说起,有亲切感。 ②引起读者联想、比较。 ③从水上桥写到陆地桥、陆上桥显得自然。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主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一) (3—4)叙写京城第一座立交桥。

(二) (5—8)叙述京城立交桥建造的速度和宏大的规模;

(三) (9—14)描绘四座立交桥的各自风格、特点。

(2)提问:作者在文中说到大型立交桥共 61 座。所提到的共多少座? ——提到桥名 10 座,详细描绘 5 座。 (2) 阅读 10—13 段,完成表格。 桥名 使用比喻句 桥的作用 建国门立交桥 建国门桥如苜蓿叶 跨越时间 节油养车 保障安全 美化环境 西直门立交桥 西直门桥如满月、盘龙 三元桥 三元桥开阔、舒展、豁亮 玉蜓桥 玉蜒桥组成一只巨大的蜻蜓

(3)集体朗读 14 段,要求有感情、有节奏。板书 桥之多 桥之美 桥之用

(4) 、提问:作者写路口堵塞现象时借用了什么术语? 作者借用医学术语“动脉栓塞” ,形象生动道出了写于交通堵塞的现象,运用比较法来赞美立交桥的巨大 作用。

五、小结课文:

1.教师简述“通讯报道”的特点: ——通讯,也叫“通讯报道” ,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事件的新闻体裁。通讯以叙为主, 还可插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方式。

2.中心思想: 本文报道了北京立交桥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描述了立交桥的雄伟壮丽的风姿,热情赞颂了党的改革开放 的方针政策。

3.在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可以把事情讲得更加清楚,可以把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加明白。

4.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内容,以记叙为主要手段。为了使记叙的事 情通俗易懂、清楚明白,离不开必要的说明和恰当的描写。 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手段。为了使说明的对象形象、生 动、准确、需要简明的记叙、生动的描写。我们读文章、写文章,都要认真分析,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要求。 六、拓展练习 用说明性语言和记叙性语言,分别描写一个熟悉的事物,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有关语文教案模板锦集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