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动手操作,探讨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会给四边形分类,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是探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分清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目标、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现做以下反思:
一、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基础
由于本节课是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上先从教材70页主题情景图中找一找见过的四边形,在纸上画出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标出你知道的图形的名称。然后展示教材第71页上图。“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复习四边形的概念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唤起学生的经验,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搭桥,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轻松,体验的学习的愉悦。
二、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结论和数学能力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以听、看、记忆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知识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抽象的概念。为使学生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设计了动手操作,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这样不但理解了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重视理清知识间的联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在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给四边形分类,再说出为什么这样分,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又便于理解知识间的关系。在讲解关系时,把四边形比做大家族,其他则是小家庭或家庭成员,并用课件演示出来,形象又具体。
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解决问题。巩固应用中,我设计了一道习题:说说生活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感悟中学数学。
本节课的不足是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及学生的兴趣调动还有待于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向同事们多学习,多吸取他们的教学艺术,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成功之处:
1.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相同的两个三角尺去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制作中初步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交流讨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于梯形的认识是结合生活画面引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比较、交流和讨论从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重点讲解关键词语,利于学生理解。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这里指的不稳定性是指四边长度确定,其形状、大小不能完全确定,而三角形一旦三条边长度确定,形状是不可以变化的。所以我们说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是指它是否容易变形,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的稳固的意思。实际生活中,材料相同,做法不同,它的稳固性也不同。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物体是制作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而且是非常稳固的。
不足之处:
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做一做的处理没有完成,练习不充分。
再教设计:
可以把这节课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先进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再进行梯形的认识,效果会更好。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四边形、贴四边形使学生认识所学的四边形。接着通过同桌合作画四边形、给四边形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见过的四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并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而后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加深理解这两种图形,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最后通过玩平行四边形木架,让学生认识到平
行四边形易变的特性,来了解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学生虽然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了一些认识,其余的了解甚少,如有些学生能够画出梯形,但对它的了解还是不够的。如果课前能够事先准备好几个大一点的、并涂上颜色的四边形的话,这样学生的视觉感觉就会更清楚、明白些,认识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学生探究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学生自己能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就行了,老师可再通过习题来验证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而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抓重点词、反复读,其目的是想让学生记住定义,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学生只有对知识理解了才能牢记概念。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4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梯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 设计了“联系生活,初步感知梯形——分类比较,初步认识梯形——动手操作,深入了解梯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整节课由“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认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这是什么图形?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袋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的素材。
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 ……此处隐藏3346个字……和直角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学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很棒,那么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平面图形,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特征。(出示一个梯形)问:这也是平行四边形吗?那它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平行,第二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那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梯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导入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齐读梯形的定义,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梯形?请你指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梯形?原来梯形在我们生活中这么常见,那大家想不想认识梯形更多的知识呀。
3、在平行四边形中我们有底和高,那在梯形中又有些什么呢?(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4、梯形中的高又怎样画呢?
5、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巩固练习
1、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发现并总结梯形的定义。让学生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和已经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再出示一个梯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让学生对梯形有个初步的感知;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第二道例题,先通过“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平
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初步认识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义;在让学生量出书上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通过比较,认识等腰梯形。最后通过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巩固新知。改进的地方:1、教师语言太过平淡,没有激情;
2、练习时间不够,讲前面的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些。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9《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在对教材进行仔细地分析后,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通过复习四边形,开门见山,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出示平行四边形后,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会有哪些特征?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猜想后,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进一步了解和证明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手中的尺子和量角器分别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仅想到量角器,还想到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将两个对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想到将其中的一个锐角撕下来和另一个锐角重合,把一个钝角撕下来和另一个钝角重合,这样也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这样探究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在体验中让学生自身感悟的知识才理解深刻、印象久远。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发挥学生的潜能。当学生理解并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后。我和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通过玩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易变的特性,并了解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看学生玩得非常带劲,我就追问他们:“在平行四边形的变形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学生不仅在玩,开始静静思考。经过他们来回的拉动变形,最后发现“四条边的长短没有变,而里面的面积变了”这时有个聪明的男生说:“我发现,平行四边形越往两边拉,它变得越来越矮,面积就越来越小”我接着说:“对,在底边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越来越矮,就是它的高越来越短,所以面积就越来越小。”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有几种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这里让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趋于深化,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中周长没变,面积却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思维的覆盖面加深,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智能素质。
《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0对于梯形,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但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猜图形——找图形——做图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
在教学中,我首先以“猜图形”导入,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最后一个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猜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会猜错?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要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筐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到下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量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的旧知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不过遗憾的是,我应该再加一句:这是个什么梯形?在汇报到第三个梯形时,我又问:“为什么不再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学生进一步强化了梯形高的概念,同时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