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18 08:47:27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两章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1

学完《孟子》两章,我想检查一下背诵。但由于学生多,要求学生在组内互相检查,感到检查效果不太好;随后找部分同学在全班展示背诵。发现学生的兴趣不高。只有零星几个举手的。与上其他课型,学生积极踊跃的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而如何提高他们积累文言、背诵文言美文的兴趣。便成了我当时思考的一个主题。

后来我用默写的方式,检查背诵的测试过后,(默写《孟子两章》)。我进行了批改,根据批改的情况来看,成绩很不理想,班里有一多半学生的成绩不合格,到第二天上课时,我拿着改好的试卷走进教室,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时,先是“呀”的一声,随后变习惯性的低下了头,做好了挨批的准备。

看到这些,我想如果再批评他们的话,效果也不会很理想。那么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评价的方法呢?所以我告诉他们这次默写作废。听到这个消息,有的同学悄悄松了口气,还有一些大概是觉得又过了一关,所以也松了一口气。

“但是我想在咱班重新测验一次。”说完后,我看到一些同学又不做声了。 “不过这次咱们改变一下考试的方法,不全班一起测验了,我有一个提议,以这个星期为界限,在本周内如果有谁背过《孟子两章》的话,就可以单独找我背,背过的我就在记分册记满分。背不过的我先不计分,等什么时候背过,就什么时候找我。如果到本周末还没找我背诵的话那么下星期一开始我要找你背,到那时候背过多少就记多少分,大家说同意么?”

“同意!”同学们回答的声音非常响亮,这大概是我接这个班以来回答得最齐的一次。

刚一下课,就有几个学生围了上来:“老师,那如果万一背不过,也不记分?”

好的! “我现在背可以吗?”有几个成绩不错的同学说。

好!结果全背下来了。 “满分!”我说完后便记到记分册上。

其他几个一听,都抢着说:“老师,我也背,我也背!”

“好,好,一个一个地来。”我说。

接着又有几个同学背过了,我也都给他们记上了满分。背过的同学都非常高兴,没背过的也都跃跃欲试,班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场面。于是又有几个同学利用吃饭后的时间找我背。我说,学校不允许中午找老师。没想到,没背的同学一有机会就要求背诵

结果还没到两天,全班学生都背完了,完全出乎了我的预料。

我趁热打铁,在班里又宣布:“从今天开始,为了鼓励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我决定在上课提问时也记成绩。答对一次加十分,答错不扣分。” 同学们一听都迫不及待的等着我评讲课文,即便是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同学也抬起了头。这节课不像以前那样,只有几个举手的,而是全班大部分同学都举了手,有几个争强好胜的同学还急的大叫。

通过这次试验使我意识到: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样,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要背学法,不断探索出使学生爱学、会学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对学生评价时,要充分发挥他的激励作用,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提高。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他们最大潜能。这种激励方法,也适用于文言文积累的学习上。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2

反思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反思四:《孟子》两章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中国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我串讲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今天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几个问题只要略动脑筋都能回答上来。因此,我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引导大家把答案说出来。这也是课堂上做得不足之处。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3

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 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这节课学生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等。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 ……此处隐藏1010个字……研读课文,探究思路

小组探究:研读2、3段,看看战例中攻守双方的条件及结果,进而找出文章的论点与结论。

师生交流,明确论证结构。

六、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师生对话: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凭借地利优势的例子?

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七、师作小结,重申主旨,作业布置

随着阅读的深入,思维的纵深,你会发现很多问题,质疑反思,收获无穷,愿这种习惯伴你学习的每一天!请同学们课下继续诵读这一章,并预习下一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安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侧重点

1、读准字音和节奏,熟读成诵,读出气势。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3、熟读精思,理解主旨,挖掘深意。

〖方法锦囊

教:引导、点拨、对话、指导

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堂在线

一、导入新课

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指出孟子的思想并未在诸侯之间得以推行,可是执著的孟子并没有气馁,他走上了著书立说的道路,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他人生经历的一部分。

二、自学导引

1、明确学习重点。

2、师范读,把握读音与节奏。

3、小组根据重点提示进行合作学习。

4、学习成果展示(师检测与生主动展示结合,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孟子散文特色)。

三、探究学习活动

1、精彩故事再现: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成长故事。

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思考讨论:

思考:请你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经历,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

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

思考:孟子在谈到艰苦生活能使人大有作为,连举六名在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是否重复,为什么?

⑴ 共同特点:出身低微,饱经磨难,逆境成才。使用排比,文章富气势和说服力。

⑵ 从古到今(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多方面举例,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过渡到第二、三段的学习,了解孟子的人才成长观。

人才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在这两段是怎样体现的?通过译读的方式把握。

3、小组合作探究全文思路:

本文侧重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理清其论证思路。

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

四、熟读精思

齐声诵读中间两段,思考:

1、你一定知道很多逆境出人才的例子,说出来让大家分享吧!

指导学生畅所欲言,丰富积累。

2、论证死于安乐只用一句话,却是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请你用所学历史知识解读一下好吗?

齐诵这句话,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解读。

五、多媒体出示下列积累训练

读完本文,我不由得想起这些名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 。

,从来纨绔少伟男。

,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诵读名言警句。

发出倡议:让我们积累更多名言警句吧!

六、质疑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此为弹性设计,可依时间灵活处理,也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

七、课外练笔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还说多难兴才,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和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以面对困难为话题写一则随感。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怎样预设才会使课堂卓有成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从文言文的微言大义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让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于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走进孟子散文,走近孟子的热情。同时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与展示学习成效的平台,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设计与教学中有可取之处,也有遗憾。

反思一:多方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只有善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才会相得益彰。预设的空间越广阔,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教师也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了。

反思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批注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整节课以各种形式的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在阅读中纵深拓展,注重了思维训练。

反思三:《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分类积累文言语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开拓阅读视野,注重相关名句的积累。设计意图为培养文言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个目的会达到的。第二项的操作可以灵活处理。

反思四:要做到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成效,合作学习有时间保证,师生交流有思维碰撞,学生的诵读与积累达到预定目标,这两节课的课堂容量还是大了些。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各部分衔接中比较生涩,课堂语言不够流畅,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5

学习这两篇短文时,我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本次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质疑-----探究-----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我还注意突出“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有范读、齐读、研读等,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本节课既教、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有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孟子》两章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