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说教材: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当时由于害怕没敢承认,但内心十分内疚。后来,“我”用自己攒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写了一封道歉信。宽容慈爱的老奶奶同样以回信的方式把钱还给了我,并用“我为你骄傲”赞扬了“我”的美好品德——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描写的。没有豪言壮语,却深切感人,人文性特别强。根据新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订了教学目标:
1、会认“封、歉”等9个生字,会写“我会写”中的12个字。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老奶奶为什么写我为你骄傲。
3、懂得做人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领会“我为你骄傲”的意思。
教学难点:
领会“我为你骄傲”的意思
说教法与学法:
本文是一个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描写的。先是扔石头“很开心”;再是砸碎玻璃“很害怕”;然后是见到老奶奶“很不自在”;最后是用自己积攒的钱赔偿给老奶奶感到“一阵轻松”。教语文,也是教做人。教学时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个线索,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发现,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学习老奶奶宽宏博大的胸怀。同时还要以文为载体,在读中训练语感,在读中品析、积累、运用词句。
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骄傲”,和学生打招呼。理解“骄傲”的意思,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师出示课题。听读课文,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1、教师问:小男孩是怎么打碎玻璃的,闯祸以后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学生自读课文,相互交流)
提出一个整体性的能牵动全篇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又提出了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要求走进文本。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学功能,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教师点拨:你们玩游戏的时候开心吗?那么你能开心的读一读吗?(学生读,评议后再读)
教师抓住“……像……又像……“让学生仿句说话。
学生读第2自然段,理解“像兔子一样逃跑的心情”。师引导:谁见过兔子逃跑的样子?(学生模仿)
那你们就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吧!(指名读,读的不好,激励学生再读。一起读)
2、师引问:小男孩惹了祸,会怎么想呢?学生读第3自然段,理解“不自在”的意思。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不自在”的感受。(学生多元的理解)教师指名学生读出“不自在”的情感,同桌读,评议后读,全班读。
3、师引导:小男孩后来是怎么做的?学生读第4自然段,读后谈自己的理解(几个学生的看法不同),师继续引导:小男孩还完钱后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启发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小男孩是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老奶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学生读5、6自然段。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你认为老奶奶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很活跃,谈出各自的看法)
紧扣语言的训练展开教学活动的。比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抓住小男孩和老奶奶神态、心理、动作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模仿文中的句式“像……像……”练习说话;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情感,练习朗读;等等,都是为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训练意识,注重基础性的把握。
三、总结全文,归纳领悟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老奶奶是宽容的人,小男孩是负责任的人。
四、巧妙拓展,丰富教学
1、你觉得“我”还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弥补这次过失?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做了错事,应当怎么办?
利用这两个生活问题,让学生谈更多的生活感受,给他们个性化表达的机会。
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本课起到复述的作用。本文我是抓住小男孩的情感变化进行板书设计,(开心→害怕→不自在→轻松),老奶奶、小男孩的性格特征,为突出直观性,使知识简要,集中并体现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我说课的题目是国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木兰从军》。(板书:木兰从军)《木兰从军》一课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讲的是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我个人认为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想象能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但因为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要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感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教材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和两条绿线里的6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掌握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家爱国的优秀品质。
进行简单的句式训练和语言实践活动,内化文本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为: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上课尹始,我首先通过一幅花木兰一身戎装驰骋沙场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初步感受木兰的飒爽英姿。随即出示课题,理解“从军”一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在自读中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反馈,整体感知。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对文中“征兵”、“燕山”、“年龄”、“将士”“将军”等易读错的字词予以关注指导,并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的自然停顿。在朗读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部分词义。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本课有10个生字,这节课上我将指导学生书写五个笔画较少的字,写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字型结构和笔画位置。其中重点板 ……此处隐藏7569个字……生能填出来,其实这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守株待兔的表面意思与深层道理。
然后出示自己搜集的几句作为课下阅读的材料。我想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露出笑脸,可能会发觉我们今人真是聪明,活学活用,可能也会激起他们用眼观察生活的热情。最后出示字谜,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在暗示他们“守株待兔”带来的是语文学习的丰富性。
整堂课的设计我总是在追寻着让学生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也在追寻着与生共成长的境界。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一、教材编排意图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争论,故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要像小鸟站得高,看问题,认识事物才全面。十三课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寓言,因此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课,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这一课的衔接作用显而易见。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的基本认识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新一轮课改精神,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寓意。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看事物要全面,不要象青蛙那样自以为是,学习小鸟的诚恳劝告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利用简笔画找“井沿”,找黑板或是体会位置不同。课桌的“边际”,学生模仿动作(“井口大”和“无边无际大”),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站在窗口看“天”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引出目光短浅,所见自然有限来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识广;
(4)初步体会出寓意后,将知识转化,学习迁移,设计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什么,会说什么,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小学生认知很直观,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幅图(文中插图,会动,但没有声音)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画上都画了些什么?并启发学生猜一猜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自然进入学习。
(二)初读课文,略知文意,引导自主识字
一堂成功的语言课必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小精灵儿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刚刚打开课本,我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顺畅。具体要求是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来帮忙多读几遍,这样体现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个人情况;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勇于面对主动解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完成任务,边作记号,老师边巡视,指导认读。
3、借助拼音,把生字和生字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语境中识字)
4、指导识字,出示卡片,先带音节出示,再去掉音节出示。读准“信”、“青”。
(三)研读
在能够流利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
1、录音范读课文。
2、找生尝试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后思考时间两分钟。先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老师适时点拨,倾听学生的讨论。这里给学生充足时间(5分钟)。
3、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自由表达。
打好自主学习语言的基础,《语言课程标准》强调“在语言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表扬,对不当之处及时点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精读(多样读法,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1、个别读,想象故事情境。(读重点段落——三次对话)
2、齐读本课词语(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
3、范读,语气感悟,了解青蛙和小鸟的不同心态。
4、对话读,听中感悟。(师读小鸟,生读青蛙)。
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引读法、美读法(把自己当小鸟、青蛙,体会他们所在的不同位置朗读感悟他们的语言)、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读中学生自己评价,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进一步理解;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小鸟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五)理解寓意,开拓延伸
1、在上面通过多形式、多方法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读书收获,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引出课文寓意。
2、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内涵,培养形式创造性思维。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解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呈现,而不是老师单方面效应的体现。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1、字词上图文结合,插图上找“井沿”、找“边际”。指导书写,让学生自己观察“沿”应该注意什么笔画,“信”字、“际”字。写一写,认一认。
2、指导学生读中发现问题,问一问,探究问题,辩一辩,解决问题,论一论,以读悟法、想象情境、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直
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3、设计科学启发性的习题:
(1)用“因为……所以……”说一说,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的理由,小鸟说……;
(2)青蛙和小鸟各自笑的含义;
(3)用简笔画设计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寓意。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