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球之谜》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球之谜》语文教案1一、联系语境,体悟词语意蕴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它是离我们地球最近的邻居,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古往今来,人们对它产生了无数美好的遐想,赋予了它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今天,我们就走近它,去感受它的神秘。(板书:月球之谜)一起读课题。
生:(读)月球之谜。
师:月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哪些还没有解开的谜呢?我们还要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师边巡视边让学生把所画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当别的同学在黑板上写词语时,有的同学把这个词也在自己的书上画了下来,还有的同学直接把它写在了练习本上,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再教大家一招: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后,可以先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能不能解决。(生板书词语:皎洁遐想奥秘奇异费解)
师:这几个词语大多数同学都画了,看来不太好理解。来,先读一读。(生读)这些词语中,有一个字很容易写错,特别容易和咱们广东省的简称“粤”弄混,哪个字?
生:奥。
师:对!来,先看老师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先随师书空,再在练习本上写)
师:这些词语我们不一定要说出它的意思,只要心里明白了就可以。比如“皎洁“这个词,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片)你看到的月光是什么样的?
生:很明亮。
生:很纯洁。
师:因为月光的明亮而感到它很纯洁。
生:很洁白。
师:你注意到了粤港的颜色。是的,像这样明亮而洁白的月光,就叫做——皎洁。所以,我们的祖先在造这个“皎“字的时候,特意用“白”做了偏旁,看到如此美丽而皎洁的月光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月亮上游嫦娥和玉兔吗?
师:浪漫的想象。
生:月亮上会有什么东西呢?
师:具有探索性的想象。
生:我还想到了月饼。(众笑)
师:哦,形象的想象。其实,看到这皎洁的月光,不光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想象,古人看到月光时,也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想象,有诗为证。(依次出示四句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生读)除了这四句,你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背诵其他诗句)
师:古人对月亮的想象不光通过诗句来表现,他们还给月亮起了很多好听的名字呢,谁知道?
生:蟾宫
生:广寒宫
生:玉轮
生:玉盘、玉钩。
师:嗬,知道得真不少。了不起,同学们,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看到月亮都会产生这么多悠远的思索和美好的想象,这就叫——遐想。
师:“皎洁”和“遐想”这两个词理解了吗?好,我们再把这两个词放回到课文中,看看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大家带入那美好的遐想之中。
生:(读)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师:声情并茂,还带了点儿动作,不错!再给你们提点儿建议,把“遐想”读得再慢一点儿,长一点儿,才能把人带入那种境界中,再试试。
生:遐想(读得很有感情,全班鼓掌)
师:就这样,全班一起读这个词。(生齐读)带着这种感觉,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太美了!真的“如听仙乐耳在鸣”啊!这么美是朗读要是再配上音乐肯定会更美》(生配乐读)这美妙的朗读把我们带入那美好的遐想,自然会促使我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奥秘”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很神秘。
生:很深奥。
生:“奥秘”是深奥的秘密,不是一般的秘密。
(屏幕出示: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师:你从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你知道“奥秘”不是一般的秘密?
生:我从“巨大”这个词看出来的,说明月球的奥秘是很深奥的,人们付出的努力是很大的。
生:我还从“古往今来”知道,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们从古到今一直都没有停过。
师:同学们,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带着你自己的感觉,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生齐读)
师:要想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首先要登上月球。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种景象——
(屏幕依次出示“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师:月球表面与我们熟悉的地球有什么不同?
生:在地球上看天空是蓝色的,而在月球上看天空却是黑沉沉的。
生:地球上游高楼大厦,月球上却什么都没有。
师:月球表面的景象跟我们熟悉的地球相差如此之大,这就是月球奇异的地方。能不能通过你的读让大家感受月球表面景象的奇异呢?
(生读)
师:想读好这段话,必须学会制造神秘气氛,(众笑)听老师读。(范读,全班鼓掌。)就这样,你再试试。(生再读)
评析:词语教学仍然是三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这节课的词语教学很有特点:1、只学习学生不理解的词语;2、在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体悟词语的意蕴;3、理解词语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4、重点词语的理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理解了这些重点词语,也就探究了“月球之谜”。
二、探究阅读,激发创新与发现
师:月球就是这样一个“奇异”的世界,而这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当我们真正去研究它时才发现,它居然还有许许多多非常奇妙的地方。课文的第3—— 6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谁来为大家读一读?他在读的时候,其他同学也有任务,我们都来做小科学家。科学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请各位小科学家认真听,听她读完之后,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读)
生:为什么细菌在地球上可以存活,而撒在月球的尘土上就死了呢?难道这些尘土上含有什么特殊物质可以杀菌吗?
(师板书:杀菌?)
生:为什么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呢?同样是生长在地球上的植物,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师板书:植物生长?)
生:为什么在月球上采集到的岩石的年龄估计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吗? ……此处隐藏22817个字……>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五、教学难点。
因为月球对于人类来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月球上久留,只能从月球上采集一些标本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有关月球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依据此点和对教材的分析,特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六、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方法有:
1、创设情景法:
《月球之谜》一课描写了月球奇异的景色。对于月球上面的神秘之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悠悠课堂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合作探究法:
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3、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会拉近。
《月球之谜》这一课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的月球之迷。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及学习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同时,由课文第一段导入,既使学生重温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新课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两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向月球出发,好吗?(揭示题目,板书)
(二)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1、学习第二段和资料袋。
(1)出示课件演示:
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引导学生观看录象,整体感知。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月球景色的句子,想象月球上神秘的景象。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以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
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指名读)
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在正确、流利地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体验读书的快乐。
(5)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想象的简直太不一样了,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宇航员们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出示课件)
你们看,宇航员在月球上是怎样行走的呢?怎么会这样呢?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针对这一理念,这一环节我采用读→找→议→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6自然段。重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月球之谜。宇航员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做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发现了哪些未解之谜?
(1)自己小声读一读3~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全班交流)
(2)在这三个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实验?仔细读一读,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发现了很多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问题及遇到的困难。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着眼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4)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5)除了这些实验给我们提出了没有揭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教学中以知谜、探谜为主线,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不断质疑的兴趣。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培养了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1、假如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同时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
2、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丰富自己的积累,感受诗句的优美。
3、课后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月球资料。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同学们和科学家们一样都对月球有很大的兴趣,有志气有决心!我想不用多久月球肯定会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用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齐读)
板书设计:
尘土是否能杀菌?
22、月球之谜
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年龄是否比地球大?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