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刷子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刷子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刷子李》教学反思11、《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个“奇”字,让学生在“读”中晓“奇”,在“议”中悟“奇”,从种种“奇”中感悟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刷子李”是一个“奇”人时,先引导学生品味“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各体现在哪些方面?
2、我把本课教学定为两大板块:聚焦文本资料,从细节描述中感知“技艺高超”;聚焦表达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内心活动中感知“一波三折”。我始终思考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教学资料进行了整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心里有文本,眼里有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3、本课中我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生运用阅读《刷子李》的方法读《泥人张》《快手刘》,激发学生爱上《俗世奇人》这本书,进而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群文阅读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快乐地交流、快乐地分享。
《刷子李》教学反思2课文《刷子李》是篇略读课文,文章语言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本文细节描述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述。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述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文中也采用了比较的手法:“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豪气千丈,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而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绝活时,“半信半疑”;师傅刷墙时,“最关心的还是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以为师傅“名气有诈”。这样把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比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在哪里。教学的时候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自由划有关句子,然后再交流。
在教学刷子李刷墙效果奇的这一部分,我采用范读、指读、齐读等形式,鼓励学生借鉴评书的特点,夸张得读好句子。学生们由平淡无味道最后情绪高涨,朗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时,我启发学生说:“此时此刻你觉得刷子李还是粉刷匠吗?想想他更像什么?”学生用心踊跃的发言,有的说像舞蹈家,有的说像指挥家,还有的说像书法家……我再请学生自己做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的动作,让学生体会刷子李动作的优美。
在体会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时,我借助图示帮忙学生理解,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这天的课堂气氛浓厚,学生说得津津有味,文章描述的情景虽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但语言幽默风趣、简单易懂,令学生喜欢,学生也就很容易抓住字词咀嚼其中的韵味,让学更加搞笑,让学生更加快乐。下课后,我也认真反思了这节课,觉得还有许多不足: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个别地方过度不是很自然,而且有的地方进行的不够顺畅,最后如果能在渗透一些细节描述的常识,我想会更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忙,再有就是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力改正这些不足,以利于自己更快得成长起来。
《刷子李》教学反思3细细咀嚼课堂细节,静静聆听行家教诲,默默享受语文的每一份情怀,心里涌起的尽是感动。感动于学生的精彩表现,感动于领导的悉心指导,感动于同行们真挚的鼓励和鞭策。滴水瓣花总关情,点点滴滴在心头。
在此,我首先说一说在教学设计方面,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
(一)主问题设计得好,找到一个点,拉出一条线,辐射全文。
一直以来,我都坚持简简单单教语文,即目标求简明,过程求简要,引导求简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把本课教学设定为两大主问题:说奇论妙。
主问题一——评说人物之奇,锻炼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聚焦文本内容,以一个“奇”字设疑,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抓住重点词句,从细节描写中感知刷子李之“奇”,学生很快找出刷子李三大奇特之处,即着装奇、规矩奇、技艺奇。
主问题二——品读文章之妙,锻炼学生对文法的揣摩思考,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班的学生甚至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这个环节很困难,我用学法指导的形式呈现了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凭借对小说布局谋篇的初步认识,凭借对曹小三内心世界的揣摩,体会“巧设悬念”和“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
(二)个别细节把握得比较好,延伸了语文的内涵
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开课,引导学生读名家的书,经典的书,结课,又走进《俗世奇人》,引导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一整本书,使课堂显得很完整。
拓展部分让学生转换角色,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讲述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这不但让学生领略了全文的内容,而且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结束语“我们每一个人手中都有一把神奇的刷子。我们也可以让手中的刷子给自己刷出一片神奇的天地。”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美好的愿望不等于现实。纵观整堂课,带给大家更多的还是遗憾:
(一)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形式的渗透没有达到完美的融合。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默读、思考、交流,训练的仅仅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中的精彩语句很多,但我仅品一个片段,不够全面,不够深入。课堂上只让学生简单读了读,没有在品字上下功夫,没有看到学生朗读水平的明显提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三)由于顾虑太多,以至于信心不足、不能灵活的驾驭课堂。面对学生一次次的回答,有时会紧张得不知说什么好。由此我深知自己经验之不足,在教学艺术上的领悟之浅薄。
(四)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津味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带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很稚嫩,远不及同行们之渊博厚重。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再次感谢各位同行对我课堂的关注与批评,感谢你们 ……此处隐藏9652个字……>
一、聊《俗世奇人》
1、书本《俗世奇人》
2、简介:
①《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
②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二、揭示课题:刷子李
1、引出刷子李。
2、聊刷子李
①从名字中你明白了哪些信息?
②为什么叫他“刷子李”?
【他姓李,刷墙的本领高超。】
③师总结:
是的。在天津卫这个地方,某一行有绝活的人,人们用他的行当加姓称呼他。 比如在天津,有个姓张的,泥人捏得特别好,就叫他——
还是在天津,有个姓刘的风筝做得特别好,就叫他——
比如在天津,有个叫唐老师的书教得特别好,就叫他——
(油漆张??)
三、积累新词、学习生字
1、生字填写——活学活用(一)。
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活前,先把装有黑衣黑裤黑鞋的包(袱)打开并穿上,干完活绝没有一个白点。曹小三第一次跟在师(傅)刷子李(屁)股后面做事,发现了一个白点,以为师傅露(陷)了,以为他的名气有(诈),但事实并非如此。
2、检查反馈:根据意思写词语:
刷浆、半信半疑、派头十足、悠然、鼓点、天衣无缝、威严、露馅、诈、难堪、发怔、匀匀实实
3、指导读音两个轻声:包袱、师傅
4、多音字“和”:和着琴音
四、填写刷子李名片,感受技术高超
1、填写刷子李的名片
师:名片是为了推销自己,为了让别人在极短的时间认识自己。所以在这个小小的纸上应该写最关键、最有用的信息。
仔仔细细默读课文,联系全文,用文中的词语或自己概括的词语填一填。
2、交流简介,聚焦问题。
①反馈预设:美术家、音乐家、能工巧匠、技艺高超、奇人一个、一手绝活?? ②问题聚焦:奇在哪里?高超在哪?
③句子展示:学生读,老师点评。
④积累背诵(活学活用二):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二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⑤一手绝活、技艺高超、俗世奇人(总结、板书)
五、写作手法感悟、拓展延伸
1、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师:为了写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他的奇,作者冯骥才派了一个人来见证、说明,这种写法叫“侧面衬托”。
2、比如说:你外面穿了一件黑色或者灰色的衣服,里面配一件白色衬衫,这就把你整个脸蛋都衬托出来了,都烘托出来了。
3、再比如说:
写武松的勇猛我们可以用??衬托;
《草船借箭》学过吧,我们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可以用??来衬托。
再回忆我们去年学过的《慈母情深》,写母亲工作的辛苦我们可以用厂房??来烘托。
4、一波三折(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①找到文章含有“然”字的句子。
师:的确,曹小三这个人物的出现让我们觉得故事的跌宕起伏。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含有“然”字的6处句子,体会体会故事的跌宕起伏。
②读句子,简单交流,体会写法。
③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是“半信半疑”,但大半天下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正当徒弟对师傅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却突然发现“刷子李”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师傅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不料“刷子李”最后揭开谜底:那白点原来是黑裤烧了个小洞造成的,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4、有效拓展(课后作业)
△备注:(细节描写、对比的写法)
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六、总结提升、链接提升
1、总结出示对联:(上联)如同仙境,刷板显功底
(下联)黑衣无瑕,绝活传真谛
(横批)俗世奇人
2、课后作业:
①自己编一个小故事,简单尝试运用“一波三折”的写法。
②阅读链接:《俗世奇人》之泥人张、快手刘、张大力、冯五爷。
附:板书设计
刷子李
技艺高超俗世奇人
侧面烘托一波三折
课后反思
(一)授与学的思考
课堂,短短的几分钟如何让学生的有所获、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话的确不假,甚至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然而老师的导和引毕竟是一个前提,老师的定向和定位直接导致学生的自主性的发挥。
所以备课,老师的思考轨迹尤为重要,甚至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就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授什么,引什么,学生就会自主地学到什么,毕竟在五年级这个年段,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绝对的,我始终相信老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指明灯,指路人,一旦方向错了,即使可以殊途同归,那其间的不少冤枉路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道明的。
拿到《刷子李》这篇略读课文,首先要定位,它处于第五单元的人物描写组,并且要学生学会如何写人。所以在传授的过程中唯有抓住线索让学生真正领悟两种写人的手法,可谓是深谙于心。
细读文本是一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自认为文本中几个带“然”字的词语被抓住是一个命脉的线索,这对于学生阅读文本,掌握“一波三折”的写法那是水到渠成。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拓展,那更是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二)赛课展示的是什么
赛课,要展示的是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似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所以在
开课前的谈话《俗世奇人》、课文词语的根据意思写词语以及后面重点段落的背诵都是一一落到了“语言”、“文字”的实处。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学生的基本功,才能真正做到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三)时间的分配以及课堂的淡定
一堂课,除了学生的学有所得,老师的演绎不可忽视。
淡定,课堂的驾驭能力足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功底。
在35分钟的时间内,没想到最后一个对联环节还是没有展示出来,颇有遗憾。
综上,还是应验了老教师的一些训导:要学会反思,当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真正感到思考带来的魅力,作为老师,这应该是一门必修课,无论有多忙,反思比写教案更为重要。是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