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语文教案模板集锦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观 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或学生听录音朗读。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 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 再读课文,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读中感悟,深入理解。
1. 默读有关段落(主要是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天奇观”的语句画下来。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尝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 结合学生的、交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进一步体会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理清顺序,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六、 指导写字,抄写生字。
七、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二、 引入新课。
1. 潮来之时声势浩荡,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的情景?
2.学习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三、 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让学生以台记者身份,以课文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生字复习巩固。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摘抄课文中精彩生动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重点:目标35
教学难点:目标4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
2.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八、作业
A.课后练习二。
B.默写课文
语文教案 篇3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此处隐藏1892个字……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③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④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完成本课配套习题。
(七)板书设计:
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语文教案 篇5教学目标:习作指导
教学重点:习作指导
教学难点:习作指导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读的书也越来越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书中的主人公常常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为他们的快乐而微笑,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泪,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
读了文章,何不把自己读书后的体会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呢?
二、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习作7"。
2.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读后感。
3.弄清什么是读后感。即:读了文章、书籍后有体会,有感想,把它们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4.明确写读后感的好处。即:可以提高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拓思路
1.小组内讨论、交流:如何写好读后感?
2.全班交流。
3.教师:写一文章或一本书籍的读后感,首先要读懂这文章或这本书籍,知道文章或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
写读后感,可以就整文章来谈,也可结合文中的部分来谈。
四、指导选材
1.谈话: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书或文章中,最让你难忘或深有感触的人物、情节,想一想自己当时的读书感受及联想到的人或事,跟他人说一说。
2.与同桌交流。
3.小组内交流。
4.说得好的,每小组推选1-2人,在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6教材说明
本次口语交际是以一次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的。教材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作用后,提出了一些人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看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在,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已经过时了,不需要再提倡了。第二部分为本次讨论会提出了要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有哪些理由?在确定自己的看法后要准备一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充分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阐述清楚。
2.说话要有针对性,能有条理、合乎逻辑地说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用录音机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2.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3.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4.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5.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同学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了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3)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在哪些方面合适,我们如何发扬这种精神?
6.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