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1-06 10:54:27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能读懂例文,感知作文介绍自己家庭的方法。

2、能凭借“习作要点提示”,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写作要领。

3、能像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并突出家庭的主要成员。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观察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重点观察其中的主要成员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其中一课时用于写作

五、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仔细观察加重的每一个人,看看个人有什么特点、爱好,你们做到了吗?

2、指名2~3人说一说

3、今天,老师让你们介绍自己的家庭,你们愿意吗?

二、学习例文:

1、怎样写好今天的文章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例文。

2、学生阅读例文。

3、指名说说例文的主要内容。

4、师生共同小结:

A、共有四个自然段。

B、先告诉我们全家一共几口人。

C、接着重点介绍爸爸、妈**爱好和特点。

D、最后简单介绍了字的爱好。

E、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三、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1、阅读“习作要点提示”。

2、学生小组讨论:“习作要点提示”告诉我们。介绍自己家庭的要领是什么?

3、检查点拨并小结:

A、全家有几个人,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家?

B、家庭主要成员的爱好和特点

C、家庭次主要成员的爱好和特点

D、家庭次要成员的爱好和特点

4、作者又是怎样写“爸爸”的呢?

5、点拨:写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人物写具体

6、再读例文体会

四、进行说写,运用写法

1、明确作业要求

2、指名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3、学生根据老师的点拨、提示,再分小组说

4、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加强个别辅导。

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邹红霞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

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一开课,教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 回归自然

整堂课,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教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 品出意境

整堂课,教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学生“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四、课外拓展 画龙点睛

教师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阅读课外资料的环节。如“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伯牙与子期故事千古流传,谁来讲一讲 ……此处隐藏6251个字……法或者内容上的相似点

(都是以事写人;两个人物,一主一次,事件发生在两个人之间;都是通过帮助,使次要人物发生巨大的变化;都有善意的谎言,都体现用心的良苦。)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初步归纳两篇文章的相似点,为充分感悟这一类写人文章的特点做准备。】

(二)回顾学法

《唯一的听众》一课,我们采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

归纳:

1 抓老教授到底为小伙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去理解老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

2 抓小伙子的发展变化,去理解老教授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法迁移

1 启发:《唯一的听众》和《我看见了大海》两文如此相似,同学们打算怎么学?

(结合继父的具体表现,归纳继父到底为河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归纳河子的发展变化过程,去理解继父的内心。)

2 学生按总结的方法自学,默读画批,将批注写在空白处。

三 引导学生从正面描写中感悟继父特点

(一)思考:继父为河子做了什么?“目的”是什么?

(二)汇报交流,适时引导

1 理解“继父引导河子第一次走出家门”。

(引导学生将“继父做工作带河子走出家门、鼓励河子、帮河子结交小伙伴”等粗浅认识,提升为“继父帮助河子克服自卑心理”,体会继父在为河子的未来考虑。补充修改批注。)

2 理解“继父讲海,承诺河子看海”。

主要引导学生研究继父为什么这样做?

(1)出示上节课质疑问题:

【课件出示】

1 继父为什么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2 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2)解决质疑问题。

解决质疑问题1: 继父为什么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导学步骤:

① 与《唯一的听众》进行比较,找到解决方法。

(要了解老教授为什么装聋,就要知道装聋使小伙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里,要理解继父的谎言,可以看看这个谎言使河子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 引导学生抓住“豁然亮了”体会继父的谎言对河子产生的作用。

(继父描绘的大海那么美,促使河子也想去看一看,点燃了河子心中的希望。继父给河子将大海的故事,目的就是让河子——树立生活的目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唯一的听众》与《我看见了大海》中的“谎言”进行比较,主动借鉴学法,使学生对继父“看海”谎言的目的的理解变得省时高效。】

解决质疑问题2: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导学步骤:

①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继父为什么要让河子等到15岁才带她去看海。

(体会继父的良苦用心:对于河子这样的残疾女孩,刚刚走出家门却没有生活的目标,让这样的孩子自食其力,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很长的时间。)

② 引读进一步理解继父“谎言”的目的:继父为什么老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师引读:当河子觉得没有希望时(当河子有一点进步时,当河子不能坚持下去时),继父就给河子讲海的故事——

生接读:“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

(继父美丽的谎言不仅为河子树立目标,而且时时刻刻激励河子向着目标不断努力。)

3 理解继父教河子生活本领,训练其自食其力。

(1)汇报交流:继父为河子做了什么?

(教本领、学生字、背课文、做家务、训练河子独立生活。)

(2)启发思考:继父为什么这样做?(重点学习22自然段)

导学要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父拖着病病歪歪的身子,还成天带我去这儿去那儿……每当我做了什么我原先不能做的事情的时候,继父就变得欣喜若狂,仿佛我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把这三个带点的词联系起来,再比较着读读,看看对继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继父为什么这样做?

(继父这样竭尽全力,目的就是要培养河子独立生活、自食其力。)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重点词语品味之后,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病病歪歪”、“成天”、“欣喜若狂”这三个相互关联,又似乎矛盾的词语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继父形象,为下一步提升对继父的认识作铺垫。】

(四)归纳继父形象

提问:说说你对继父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理解到:继父有计划地用他特有的方式对河子进行着艰难的教育;尽全力培养残疾孩子自食其力;他与河子毫无血缘关系,甚至河子的亲生母亲都舍其而去,他仍给予了河子全部的爱;这是一个有着大海一般广阔胸怀、深厚爱心的继父……)

四 引导学生从侧面描写中感悟继父的特点

1 引导学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河子的发展变化。

(继父希望河子的,她都一一做到了,河子由八岁前从未出过家门,胆小自卑 第一次走出家门,克服自卑 在听海的故事中,树立生活目标 艰苦练习,逐渐自食其力。)

2 进一步理解继父形象。

说说你对继父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继父用心良苦,继父对“我”深沉的爱等。)

3 引导学生想象表达,提升理解。

如果你是河子,你身上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你想对继父说些什么呢?

4 教师小结:河子的发展变化,反映的是继父的用心良苦。这篇文章里,次要人物的描写其实和《唯一的听众》一样,都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迁移《唯一的听众》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从正面、侧面这两方面来突出主要人物的品质。】

五 解决疑难,体会结尾特色

(一)引读结尾,回顾疑问

【课件出示】

有无数次,我站在继父的遗像前,悄声对他说:“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上节课同学们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河子明明没有看见大海,为什么却说“我看见了”?

(二) 联系比较,突破疑难

1 同学们可以联系《唯一的听众》来思考:为什么小伙子知道了老教授装聋,却不说出来?为什么河子没看见大海,却说看见了呢?

(因为小伙子明白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他觉得最好的回报不是语言而是行动——拉好小提琴、奏出真正的音乐;河子没看见大海,却说看见了,是因为河子终于明白了继父的良苦用心,明白了继父是用看海的谎言帮助自己树立生活的目标,让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现在自己已经能够自食其力了,可以告慰继父,让继父放心了。)

2 自读体会。

(三)比较结尾,强化特色

读一读本文的结尾,再比较着读一读《唯一的听众》的结尾,看看又有了怎样的发现?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我看见了大海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