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1教学目标:
1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2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练习快速默读法,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习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与我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探险的资料。
教师:也要准备相应资料,并制作课件。
一课时
领会我国登山健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
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
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
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
1、注音
2、释义
(1)砭骨()
(2)履践()
(3)崔巍()
(4)养精蓄锐()
(5)齐心协力()
(6)勇往直前()
学生翻阅工具书明确:
2、(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踩踏。
(3)形容山高大雄伟。
(4)养,休养。蓄,积蓄。锐,锐气。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5)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6)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
(多媒体显示)
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
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5)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掉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6)登山队完成由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2、(1)征服“第二台阶”;
(2)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3、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4、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勇于牺牲的精神。
五、复述课文
1、找几个学生分阶段复述。
2、找学生复述全文。(要求有详有略,突出典型事例、典型人物)
六、精读探究
文中哪些情节最令你感动、难忘?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最感动、最难忘的情节可能有:
(1)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尽管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却仍然坚持让队友踩在他的肩膀上 ……此处隐藏6990个字……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三、景句仿写:
①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②下面是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9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
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
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