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1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学生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学生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及。其实这也是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4、本课堂在生成教学中,教师准备可以更充沛。如:学生提出了标点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极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或批判看问题的好机会。但因一方面平常在教学中标点知识储备不扎实,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维使我很少怀疑教科书,所以一个好问题没有当场给予好答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2《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尤其是男生对探险类的话题较感兴趣,但由于该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人公国籍等方面都与学生差异较大,所以“悲剧”一词尚易理解,“伟大”二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在确定本节的课的重难点后,我将以下两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重头戏。
1、理解本课的主旨主要是理解“伟大”二字,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斯科特一行人的颂扬之情。为此,在学生能够指出悲剧“悲”在何处之后,我便将重心放在了解读“伟大”二字上面。首先,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出“伟大”的句子。为了便于学生找准,我设计了如下句式:“我从 这句话中看出了伟大,表现了他们 的精神(品质)。”并自己给出了一句示范。有了这样一个抓手,学生就能较为轻松准确地找出这类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对学生找出的能体现“伟大”二字的句子进行品味。让学生找出句子后大声地读出来,然后学生品析、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后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找——读——品味——情感朗读”这四步,使学生对作者的颂扬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由此,学生对“伟大”二字的理解便轻而易举了,而老师在其中只是起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2、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拓展延伸部分:假如你是凯旋而归的阿蒙森,请给斯科特写一封信。阿蒙森是斯科特的对手,由他之口表达出的对斯科特的敬佩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由于前面已对“伟大”一词作过深入解读,学生此时争先恐后地想要借阿蒙森之口表达对斯科特的敬意。信的内容虽然都是表达敬佩之情,但每位同学的抒情点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感人至深。听完学生的回答后,老师也作了一个示范,朗读了一封自己创作的给斯科特的信,并满怀敬意地朗读出来,至此,将本节课的情感推向了**。从一张张动情的小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冲击,对探险事业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足之处:
1、课堂语言不够优美。本次教学的主题是“散文教学”,散文的语言大多优美,值得玩味。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的课堂语言自然也应与文章的语言相衬。而我,由于缺少平时的积累,“语到用时方恨乏”,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加强语言的积累,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语言环境。
2、朗读时间不够。散文本就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主旨的,尽管在探究“伟大”一词时我带学生品味了语言并进行了情感朗读,但对于散文而言,这样的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课堂的安排正好控制在40分钟里,但40分钟里让学生读的时间不足10分钟,总以为课堂时间的宝贵,宁可多作一点分析也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读文本。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朗读中让学生心领神会岂不比教师讲解灌输要好?!
一次比赛一步成长,一段经历一份收获!在教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3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
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学生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学生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及。其实这也是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理稍欠。如:
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4、本课堂在生成教学中,教师准备可以更充沛。如:
学生提出了标点问题,这应该是一个极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或批判看问题的好机会。但因一方面平常在教学中标点知识储备不扎实,一方面我的惰性思维使我很少怀疑教科书,所以一个好问题没有当场给予好答复,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4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 ……此处隐藏13033个字……,师:这篇文章约4250多个字,篇幅长、容量大,我们如何才能迅速把握全文大意呢? 请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按下列提示快速捕捉文章的信息 。
①按人物故事,再现埃文斯、奥茨、其他三人的牺牲情形。
②按时间顺序,寻找文中关键的时间词,圈点勾画,筛选各时间段发生的重大事件。
③在以上基础上,请大家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选点品读,感受情感
1、师:在预习文章以及梳理完文章主要故事情节之后,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课文了,请大家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深的感受。(学生会说“感动”)
2、师:是啊,文中有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请同学们画出这些段落中最让你感动或者难忘的细节,把它深情地朗读出来 。
3、教师从两个角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师:读到这个细节,你最感动什么?请以“我为……而感动,它让我感到……”的句式说话 。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饱含感情朗读了课文中许多让人感动的语句,老师也准备了一些优美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其中内涵(播放课件)
【课件1】“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提问:1.“无比美丽的秘密”指的是什么?(南极点的风光)
2.“拽”这个字体现了五位探险家什么身体状态以及什么样心理?(极度疲劳,本不想起床,但夺取胜利的焦急心情强迫他们提前起床)
3. “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指的是什么?(第一个到达南极点)
【课件2】“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
提问:1.“盯”能不能换成“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真的,内心无比的复杂)
2.“到过”能不能换成“到达”?(“到过”说明他们已经来过了,从第一个角度来讲,注定他们是失败者)
【课件3】“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提问:1.“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
2.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想通过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作者同意这种说法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表达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痛苦的心情,同时也反衬他追求标准之高。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五)拓展思维,领悟情感
1.师:刚才,通过分析语句,我们感受到了斯科特一行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正如题目所写“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就是悲惨的经历和结局,那么斯科特一行的壮举是伟大的“悲剧”,“悲”在哪几个方面?(要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 斯科特一行的壮举是“伟大”的悲剧,其“伟大”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事业伟大:要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
②精神伟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③人格伟大:为对手作证,有令人敬佩绅士风度和伟大胸怀。
④态度伟大: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进行科学观察。
⑤情感伟大:生命的最后一息惦记的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祖国和人民。
4.了解了其中的伟大,我们知道了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明确:“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课后,以“我心中的英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写出对于斯科特等五位英雄壮举的真实感受。
《伟大的悲剧》教学反思
本人认为这节课有如下优点:
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精细。
教学目标的确定恰当。本文篇幅较长,不可能面面俱到。结合单元提示,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迅速抓取信息,是可取的。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大胆。教师由最后一个中心端牵出两个大问题。再由这两个大问题带出两个次问题:在大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探险队员们遭受了哪些困难?探险队员们具有哪些常人的情感?这四个问题就像蛛网的四根主线,将分布在课文各个段落的答案缀连起来。
文本解读和练习兼顾。巧妙地追问,将课后的练习穿插到对文本的解读中,落实到学案上,做到真正落实。
学生的能力训练全面。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速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快速整合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在小组学习中,既要听,又要记,还要想,更要说,学生的协作意识得到强化,自我协调能力得到锻炼。
小组展示不囿于常规。常规的小组展示大都是一人或两人板书,一人上台展示。考虑到本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故采用口头展示的方法,省时高效。
不过,这节课还有不足:
老师的讲解有点多。这主要表现在“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句的理解时。学生对这个句子本身的理解没有问题,但是同学压根儿没想到作者的写作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老师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引导。
教师情感的渲染还不够细腻,课堂气氛有点冷。教师不仅要在导入和总结时煽情,在抓取信息和朗读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情感的调动。但是也要注意避免热闹的气氛出现。
课堂容量大,教学时有点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