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一种笔画和一个偏旁。
2、 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 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课件:比较多——少,大——小。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第一课比一比》。(板书课题)
二、 看图识词
1、 看图画,提问:这是什么地方?里面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2、 词卡与实物相对应
A、 学生将词卡贴在相应的植物和动物旁边。
B、 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准这些音节,词语。
3、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
个别认读,全班认读,开火车读。(苹果的“苹”,杏子的“杏”,黄牛的“黄”是后鼻音,“少”是多音字,要注意正音。)
4、 出示不带拼音的词卡认读
先全班读,在分男女生读,比一比。
三、 记忆生字
1、 学生选择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记忆。
2、 学生选择生字进行组词或说句的练习。(引导学生在组词时理解“堆”的词义,理解堆的偏旁。)
四、 学习韵文
1、 自由读韵文。(两遍)
2、 小组合作学习
A、 交流朗读成果。
B、 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有四句话,两句比大小,两句比多少。)
3、 比一比,认识量词。
图上的桃子和杏子有多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杏子可以一堆一堆的数,还可以怎么样数?桃子呢?(一个,一箱,一筐……)
4、 提出疑问,开展互相解疑的活动。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只鸭子,一群鸭子;一只小鸟,一群小鸟;一个苹果,一堆苹果,一篮苹果,一筐苹果………)
五、 指导书写
1、 出示“牛,羊”,学生观察,说说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上的。)
2、 师范写,生练习。(书空)
3、 学生写,师巡视指导。
综述
本课依据课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作到认字和学词相结合,学词和认识事物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诵读中熟悉量词的用法,逐步学习正确使用量词。本课12个生字,在字音上,“苹,杏”是后鼻音,“少”是翘舌音,上课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音。“杏,桃,苹”的偏旁和字义有关,要提醒学生注意。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因此在学习韵文这一块注重学生朗读,用比赛读,展示读,拍手读这些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案 篇2学习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学习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百鸟朝凤》片段,让学生说说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
2、导语揭题:
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
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遇到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自由读或同桌互读互帮。
4、指名在全班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学习其优点,纠正其缺点。
5、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把识字和阅读有机整合;同时注重了课堂的及时评价,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直接交流,体现了评价的生生互动。〕
三、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学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用多种方法识记。
做动作识字:“取、捧、抬,连”
联系生活常识识字:“蛋、凉、轻”
找反义词识字:轻
说话识字:“仿佛、定”
做练习题,区分“向”和“像”,学习“向”
(设计意图:针对不同生字的特点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识字更能提高识字的效率。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4、把生字放回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5、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读后指名评价
6、分小节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小组内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训练。课文的内化是孩子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通过组织学生多形式,有层次的朗读训练,让他们不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同时起到巩固生字的作用。〕
四、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想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分小节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一节写了什么?当你看到或摸到这小小的、凉凉的鸟蛋时,你有什么感受?把自己的感受讲出来。
3、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把鸟蛋"小小的"、"凉凉的"、"我"拿着鸟蛋"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
第二小节:
1、指名读。说说学懂了什么。(如: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讨论: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指导朗读。
1)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了,会怎么样?(读词语:焦急不安)
2)启发想像:假如你就是鸟妈妈,你会怎么做?
练习读出鸟妈妈焦急不安的语气。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因此,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使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和同学的互帮互 ……此处隐藏3620个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秋晚的江上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瞬(shùn)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容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6.从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社会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无自由、幸福可言。
2.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流连景物、忘情山水,诗人瞬间高兴之感流露出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8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本文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 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 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 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 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 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 学习理解生字词
3、 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 默写课文。
2、 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杨梅
语言风趣幽默
孔君平 孔雀
文档为doc格式